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刘金毅, 张颖奇, 迟振卿, 王永, 杨劲松, 郑绍华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278-323.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1120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11209

    摘要943)   HTML251)    PDF(pc) (6561KB)(6833)    收藏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石河湖相红粘土与沼泽相砂质粘土属上上新统;而磁性地层学研究一般将其归为下更新统。记述了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由丁氏貉Nyctereutes tingi, 中华貉N. sinensis, 比利牛斯硕鬣狗Pachycrocuta pyrenaica, 锯齿虎属(未定种) Homotherium sp., 贺风(近)三趾马Hipparion (Plesiohipparion) houfenense, 额鼻角犀属(未定种) Dicerorhinus sp., 麂属(未定种) Muntiacus sp., 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 步氏羚羊Gazella blacki, 副驼属(未定种) Paracamelus sp.等9属10种构成。这个动物群的组成与经典的泥河湾早更新世动物群显著不同,是泥河湾盆地内上上新统存在的新证据。在系统记述的基础上,对叶沟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的时代和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与早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今后泥河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鳍龙类Nothosaurus一新种
    尚庆华, 李淳, 王维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249-27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524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0524

    摘要1508)   HTML474)    PDF(pc) (4805KB)(2510)    收藏

    根据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统关岭组II段的一件海生爬行动物骨架,建立和描述了始鳍龙类幻龙科幻龙属的一个新种——罗平幻龙(Nothosaurus luopingensis sp. nov.)。该骨架包括完整的与上下颌紧密咬合的头骨和不太完整的头后骨骼,头后部分包括全部的颈椎、大部分背椎,前两个尾椎以及大部分的肩带、腰带骨骼以及四肢骨骼。新标本具有长而扁的头骨,颞孔较大,顶孔相对靠后,上颌骨发育獠齿型齿,上枕骨封闭并呈水平展布,这些特征指示该骨架属于鳍龙类的幻龙类。而头骨上颌齿列的后伸超过上颞孔前缘的水平位置,上颞孔的长度是眼眶长的两倍多等特征指示它具有更多的幻龙属(Nothosaurus)近裔共性。与欧龙属(Lariosaurus)相对比,新标本的肩带和四肢结构也具有幻龙属特征,如:锁骨前外侧角显著扩张,弯曲的肱骨前缘具有平直的轴前角,肱骨有明显的三角胸嵴,手部不具有多指节现象,脊椎无肿骨现象等。另一方面,该骨架的头后骨骼也显示一些之前曾主要发现于欧龙属的头后骨骼特征,如:骨化的腕骨数目超过3枚,具四节或更多的荐椎,间锁骨后缘平直、不发育后突。这些头后骨骼特征已经不能再用来区别欧龙属和幻龙属。罗平幻龙以下面这些衍生特征与其他幻龙属种区别,包括:轭骨前部进入眼眶,两鼻骨分离,额骨后端分叉,第IV、V趾长且长度相等,爪趾骨显著膨大。系统发育分析支持新种属于Nothosaurus, 它和羊圈幻龙(N. yangjuanensis)互为姊妹群,同时Nothosaurus是单系类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江苏安徽早三叠世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
    徐光辉, 袁志伟, 任艺, 廖浚伶, 赵丽君, 宋海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3): 165-185.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528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528

    摘要753)   HTML90)    PDF(pc) (4514KB)(1562)    收藏

    裂齿鱼科是新鳍鱼类干群的一支,只生活于三叠纪。根据江苏句容和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晚史密斯亚期海相地层中发现的6块保存较好的化石,命名了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 Teffichthys wui sp. nov.)。它代表了三叠鱼属的第三个种,时代上略晚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早史密斯亚期的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贵州印度期晚第纳尔亚期的优雅三叠鱼,是该属迄今已知最年轻的种。新种具有三叠鱼属的共近裔特征(一块喷水骨,38-41列侧线鳞,尾鳍轴上鳍条不超过3条), 但同时它以一些自近裔特征与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优雅三叠鱼相区别,如主鳃盖骨和下鳃盖骨水平接触,鳞片光滑并且后缘无锯齿。根据新种与其他裂齿鱼科鱼类的详细比较,修订了三叠鱼属及裂齿鱼科的鉴定特征。在分支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裂齿鱼科与其他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为了解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和分类提供了新的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Vayu, 一种三维表面模型编辑与处理新工具
    卢静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71-8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10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1020

    摘要1721)   HTML344)    PDF(pc) (2788KB)(1561)    收藏

    Vayu 1.0, 一个专门用于处理三维表面模型的新的免费软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生命科学、医学、考古学等多种领域的三维表面模型的可视化乃至虚拟空间交互等方向的研究。Vayu 1.0提供了一整套针对三维表面模型的编辑、渲染、标注、分析等可视化工具,同时自带VR模式以及快捷的动画制作方法。详细介绍了Vayu 1.0版本和基本操作方法,对于未来古生物学乃至生命科学数字可视化方向的探索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龙鱼属(Saurichthys) (Actinopterygii: Saurichthyidae)的首次记录
    房庚雨, 孙元林, 季承, 吴飞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1-16.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1013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1013

    摘要1271)   HTML102)    PDF(pc) (8038KB)(1430)    收藏

    龙鱼类具尖吻和流线型的细长体型,是中生代早期海洋鱼群中的顶级捕食者。经历晚二叠世生物大绝灭(EPME)后,龙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辐射,并于中三叠世时期在形态特征及适应策略上发展出可观的多样性。先前的化石记录显示,曾经全球广布的龙鱼类似乎自晚三叠世开始收缩至西特提斯洋。当时海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热点——东特提斯洋区中国华南晚三叠世海相地层中迄今尚无龙鱼类的记录,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该地区更低层位(如中三叠世盘县-罗平生物群和兴义生物群)的数个化石库(Lagerstätten)却保存有高度多样化的龙鱼类化石。报道了产自中国西南地区(黔西南和滇东地区)晚三叠世早期的关岭生物群的龙鱼属(Saurichthys)一新种——饕餮龙鱼(Saurichthys taotie sp. nov.)。饕餮龙鱼体型中等,其主要特征有:下鳃盖骨(subopercle)近三角形且外侧具密集纵纹,颅顶后部纹饰较弱,吻部前端背缘发育显著的纵嵴。作为龙鱼类在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区的首次记录,饕餮龙鱼的发现说明当时这一类群的多样性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显著的下降,但它们的地理分布实际上比先前的认识广阔得多。此外,饕餮龙鱼保留了一些此前仅见于早三叠世同类的特征,为认识龙鱼类的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历史带来新的思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云南丽江盆地中始新世奇蹄类化石再研究及Diplolophodon的修订
    白滨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26-4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72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0721

    摘要726)   HTML50)    PDF(pc) (3507KB)(1377)    收藏

    云南西部丽江盆地中始新世丽江组中的哺乳动物群以奇蹄类占据优势,之前已经报道了13个种,丽江动物群的时代被认为从伊尔丁曼哈期延续到沙拉木伦期。重新研究了丽江盆地的部分奇蹄类化石,认为Rhodopagus yunnanensisLijiangia zhangae的次同物异名,而后者具有和Lophiohippus相似的特征,所以将Lijiangia置于古兽科(Palaeotheriidae)的Anchilophini, 而不是最初有疑问地归入的蹄齿犀科(Hyracodontidae)。Lunania也代表了一类和Paranchilophus相似的古兽而不是爪兽;如果Lophiohippus的正型标本代表了Lunania的上臼齿,那么LophiohippusLunania的次同物异名。通过对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 Diplolophodon的厘定,认为该属包括了3个种:D. similis, D. lunanensisD. xiangshanensis (新组合), 其中丽江盆地的Teleolophus xiangshanensis应归入到Diplolophodon xiangshanensis。丽江盆地的奇蹄类化石组合和垣曲盆地河堤组任村段的奇蹄类化石相似性最高,且丽江动物群的时代应限于中始新世沙拉木伦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中国北方一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
    石雨泰, 陈建业,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17-25.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818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0818

    摘要919)   HTML101)    PDF(pc) (1750KB)(1261)    收藏

    中国北方还没有发现过确凿无疑的晚三叠世的四足动物化石。报道了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柿沟)。化石产自晚三叠世谭庄组。目前采集到的标本大部分可以归入离片椎类,并显示出与乳齿鲵(Mastodonsaurus)的高度相似性。之前,乳齿鲵只在欧洲有记录。因此这一发现表明乳齿鲵这一支系在晚三叠世曾广泛分布于欧洲与东亚地区。一块疑似腰带化石指示还有另一类四足动物共存。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实体化石记录的一个空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新疆下三叠统韭菜园组一新小型兽头类
    刘俊, Fernando ABDALA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3): 201-22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726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726

    摘要666)   HTML32)    PDF(pc) (4011KB)(1184)    收藏

    主要基于晚二叠世的头部材料,中国近年来报道了多个兽头类物种。记述了新疆韭菜园组的小型包氏兽超科(Baurioidea)新材料,包括一个头骨吻端及咬合的下颌以及两个头后骨架,并命名为迷惑韭菜园颌兽( 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 )。虽然标本为幼年个体,新种有以下鉴定特征:上颌骨侧面中部有小圆坑;泪骨与鼻骨接触;前颌骨后端在内鼻孔外侧有容纳下颌齿的窝;犁骨前部侧缘有小型三角形脊向背腹两侧延伸,组成细长的犁骨孔的侧缘;额骨有尖角延伸到鼻骨后侧部;齿骨的联合部收窄并指向前方;5枚前颌骨齿,上下犬齿缺失,前颌骨齿与上颌骨齿间有齿缺,下颌前部无齿缺,10枚上颌骨齿,12枚齿骨齿,后部齿加长,有大的主尖及小的前后副尖;寰椎神经弓与神经棘愈合,枢椎神经棘倒向后方,前乌喙骨孔位于前乌喙骨与肩胛骨间。齿系与小型包氏兽超科成员南非的 Ericiolacerta parva 及俄罗斯的 Silphedosuchus orenburgensis 类似。新的头后骨骼材料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包氏兽超科成员头后骨骼的机会。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基于CT数据的副云南鱼腰带部位形态再研究
    朱幼安, 王雅婧, 瞿清明, 卢静,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81-8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1126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1126

    摘要1288)   HTML591)    PDF(pc) (1631KB)(1146)    收藏

    腰带部位的形态,以及腹鳍在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中是否存在,是解答脊椎动物附肢如何起源的关键。我国云南曲靖下泥盆统西屯组中的西屯副云南鱼(Parayunnanolepis xitunensis)过去被描述为具有外骨骼和内骨骼的腰带。基于高精度CT数据重新描述了西屯副云南鱼正型标本的腰带部位形态。结果显示副云南鱼并没有像之前描述的那样,同时保存一对大的膜质腰带和对应内骨骼腰带,而是在腰带部位拥有三对成对的膜质骨片,以及一块较大的中线膜质骨片。这些成对的膜质骨片是平坦的,位于躯体腹面,区别于其他早期有颌类拥有背侧叶的膜质腰带。目前仍没有决定性证据证明副云南鱼是否具有内骨骼腰带。比较早期有颌类各大类群中腰带部位膜质骨骼形态,可以看到腰带部位同时存在成对和中线膜质骨片这一型式在这些大类群中也有发现,可能是有颌类的祖征。有颌类在早期演化中可能将腰带部位的膜质骨片整合入不同的功能结构单元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欧亚大陆晚中新世 “麝牛类” 牛科动物
    穆罕默德·伊利亚斯, 李强, 史勤勤,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262-29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90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902

    摘要811)   HTML53)    PDF(pc) (25115KB)(1121)    收藏

    晚中新世时期出现了许多骨骼形态类似于现生麝牛(Ovibos)的中到大型食草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北界,包括11个属:Lantiantragus, Shaanxispira, Tsaidamotherium, Criotherium, Mesembriacerus, Hezhengia, Urmiatherium, Parurmiatherium, Plesiaddax, SinotragusProsinotragus。这些属主要发现于东亚、东欧和西亚地区,其中9个属在中国北方有分布。它们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垂直的脑颅、特化的角心、粗壮的基枕骨。以前的研究经常将这些 “麝牛类” 牛科动物与现生的麝牛一起归入传统的麝牛亚科/麝牛族(Ovibovinae/Ovibovini)。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麝牛亚科/麝牛族不是单系的,同时也不支持“麝牛类”动物与现生麝牛存在近的亲缘关系。通常认为在 “麝牛类” 牛科动物的11个属中,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乌米兽(Urmiatherium)三属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三者构成乌米兽族(Urmiatheriini)。然而,先前的系统发育分析并不支持乌米兽族的单系性。总结了Ovibovidae, Ovibovinae, Ovibovini, Ovibovina等术语的嬗变、欧亚大陆晚中新世 “麝牛类” 牛科动物的时空分布、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前人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赫氏近鸟龙(兽脚类恐龙: 副鸟类)头骨形态对鸟类头骨演化的新启示
    王敏, 王孝理, 郑晓廷,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1): 20-4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1225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1225

    摘要1570)   HTML47)    PDF(pc) (15800KB)(1099)    收藏

    无论从何种维度,恐龙—鸟类的演化都是地球生命历史中最吸引人的一次演化事件,其中涉及大量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的改变。相较于头后骨骼形态,现有的研究对鸟类头骨的早期演化所取得的认识相对有限,这主要受限于保存较好的早期鸟翼类头骨化石材料的稀少。近鸟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副鸟类(距今约1.6亿年)——副鸟类是指包含所有现代鸟类,但不包括尾羽龙类或者耀龙类的最广义类群。已知的近鸟龙类化石多达百余件,使得该类群成为研究非鸟兽脚类恐龙—鸟类演化过程中形态变化的最理想对象。然而目前有关近鸟龙类的头骨形态特征存在大量未知的内容。基于一件保存较好的近鸟龙类化石,详细描述了该类群头骨的形态结构,包括此前知之甚少的区域(例如颞区和颚区)。研究显示出近鸟龙保留了非鸟恐龙所具有的原始的双弓型非可动性的头骨形态。同时,近鸟龙头骨还呈现出与驰龙类、伤齿龙类,以及原始鸟翼类分别相似的局部形态特征,揭示了模块化演化深刻影响鸟翼类头骨的早期演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盔甲鱼类一新属
    陈阳, 李强, 周政达, 山显任, 朱幼安, 王倩, 魏光飚,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245-26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8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820

    摘要1098)   HTML55)    PDF(pc) (6888KB)(1084)    收藏

    志留纪(特列奇期)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产出了大量完整保存的无颌类和有颌鱼类化石。描述了采自重庆秀山的真盔甲鱼目一新属种——双叉苗家鱼(Miaojiaaspis dichotomus gen. et sp. nov. )。新属种具有与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相似的特征,包括短的中背管和分叉的侧横管。二者的区别是:灵动土家鱼的侧线系统极度发育,形成了网状的感觉管,且具有更长的中背孔。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苗家鱼与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土家鱼科(新科)。该新科具有两个共有衍征:短的中背管,以及侧横管末端分叉。隶属真盔甲鱼目的土家鱼科、曙鱼科以及一个包含了安吉鱼属、中华盔甲鱼科、涌洞鱼科和 “真盔甲鱼簇” 的支系构成了一个三分支。对盔甲鱼类的侧线系统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真盔甲鱼目侧线系统的特征演化序列。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钙化软骨中的软骨细胞比骨细胞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埋藏学实验初探
    艾莉达, 吴倩, 李东升, 李志恒,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108-12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30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0309

    摘要644)   HTML537)    PDF(pc) (3155KB)(1051)    收藏

    近期,在发现于美国和中国的两例早白垩世恐龙中报道了保存有细胞核物质和生物分子的软骨细胞的存在。基于多种原因,研究人员认为,钙化软骨比骨骼更有可能保存远古细胞。通过针对影响细胞保存的最主要因素:机体死亡后细胞自溶过程的停止,对这一假说进行了首次实验验证。以家鸭 (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为模型,比较了在不抑制自溶酶的情况下,自然埋藏60天内,软骨细胞和骨细胞的自溶过程。埋藏后的15天内,几乎所有骨细胞均发生了自溶,而钙化软骨细胞则基本未受影响。埋藏30天后,所有骨细胞均已自溶,但一些软骨细胞在埋藏60天后仍然存在。因此,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钙化软骨细胞仍然能够在动物机体死亡后存活数月之久,而这一时间足以实现矿化过程。这一结果与一些法医文献中的数据相吻合,表明透明软骨细胞在机体死亡后能够长时间抵抗分解,且支持了钙化软骨比骨骼更有保存细胞结构的潜力的假说,尤其是在未能快速矿化的化石中。然而,由于所使用的标本预先经过冷冻,所观察到的自溶模式也有可能是细胞由于冰晶形成而死亡的结果,而非严格的自溶过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新鲜标本开展实验以提高结论的准确度。无论如何,研究明确显示透明软骨和钙化软骨的软骨细胞受到冷冻的影响比骨细胞更小。这暗示软骨细胞比骨细胞更可能在发现于永久冻土的化石或木乃伊中保存下来,而软骨(包括透明软骨和钙化软骨)可能是比骨骼更为理想的古DNA研究对象。尽管有必要对未经冷冻的新鲜样品进行后续实验并辅以DNA测序,建议古DNA专家将保存在热带和温带环境的化石中的钙化软骨作为古DNA分析的新对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云南中三叠世一恐头龙科小型主龙型类
    王维, 雷洪, 李淳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1): 13-3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1013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1013

    摘要1254)   HTML61)    PDF(pc) (7822KB)(1033)    收藏

    现在的中国南方地区在三叠纪时期曾位于特提斯洋东部。在该区域产出的众多海生爬行动物中,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的形态特化,颈部极度增长,可与时代略晚的长颈龙(Tanystropheus)相比拟。这两种爬行动物分别归属于恐头龙科(Dinocephalosauridae)和长颈龙科(Tanystropheidae), 而这两个科的成员加之另外一些基干物种代表了主龙型类(Archosauromorpha)中一系列早期分异出的支系。报道一件产自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地层的主龙型类成年个体新标本IVPP V18579, 与目前已知的早期主龙型类成员相比,该标本显示出与恐头龙属一致但区别于其他属种的特征,主要包括前颌骨发育有超过外鼻孔后缘的较长后背侧突,方骨前后向较宽大且具有后边缘的凹缺,大部分尾椎上的人字骨带有远端前后向的延展。然而,新标本体型明显小于恐头龙,且显示出与恐头龙属和梳齿龙属(另一恐头龙科成员)不同的鉴别特征,例如吻部窄长、牙齿短锥状且异齿性弱、枢椎和前部颈椎的神经棘显著更高等。基于最新的用于早期主龙型类系统发育分析的特征矩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V18579代表一个新的恐头龙科成员,在恐头龙科中与恐头龙属互为姊妹群关系。于是基于V18579建立了一新属新种:玲珑南蛇龙(Austronaga minuta), 同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特征描述,并讨论了它可能具有的水生适应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高分辨率 CT 扫描数据揭示晚侏罗世暴龙类五彩冠龙牙齿替换模式
    柯易晖, 裴睿,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3): 225-24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715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715

    摘要971)   HTML40)    PDF(pc) (2229KB)(1003)    收藏

    暴龙科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兽脚类支系之一,发育极端增厚的齿列,可能具有独特的碎骨捕食策略。与进食行为联系紧密的牙齿替换模式在这一类群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前人对早期分异的暴龙超科成员却鲜有相应的研究。利用高分辨率CT数据,三维重建了晚侏罗世暴龙超科——五彩冠龙( Guanlong wucaii )两件标本的齿列,为研究暴龙超科的牙齿替换模式提供了新的信息。五彩冠龙幼年个体的下颌齿列发育二代替换齿,这一特征此前仅在包括暴龙科在内的大型猎食性兽脚类恐龙中有报道。Zahnreihen重建显示,五彩冠龙的两个个体在上颌骨齿和齿骨齿中均表现出Z间距大于2.0的从前向后的波状替换模式。五彩冠龙上颌骨齿的Z间距随着个体发育而变大,与在暴龙科成员中观察到的个体发育变化类似。此外,五彩冠龙在前上颌骨-上颌骨交界处显示出了与特暴龙( Tarbosaurus )相似的牙齿替换波的间断,且这种替换波的间断会随着个体发育加剧。这表明,一些与暴龙科类似的牙齿替换模式在暴龙科起源之前就已经产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中国首次发现晚中新世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
    吴勇, 王世骐, 梁志勇, 郭丁歌, 孙博阳, 刘龙, 段凯, 陈国忠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135-155.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123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123

    摘要504)   HTML40)    PDF(pc) (2487KB)(997)    收藏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 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发现的陇东西班牙羚新种(H. longdongica sp. nov.), 时代大约为保德期早期(约8-7 Ma)。新材料包括5个头骨,保存状态各异,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西班牙羚最完整的骨骼信息。其角心长而细、向后弯曲,且微弱地同向扭曲(homonymous twist); 角心同时还具有外-背侧沟和内-腹沟,这些都是西班牙羚的典型特征。代店地点发现的西班牙羚在已知各种中体型最小,面部和脑颅之间的弯曲较弱,前后基结节均发育较弱。这些原始的特征表明陇东西班牙羚可能代表了这个属的早期演化阶段。此外,该种头骨与瞪羚(Gazella)的相似之处表明西班牙羚可能是直接从瞪羚的祖先演化而来,其同向扭转的角心与角羊族一致,可能是两者平行演化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现生鸟类颈椎形态测定分析及其对中生代鸟类饮食生态的启示
    刘碧莹, Thomas A. STIDHAM, 王小平, 李志恒,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99-11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05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305

    摘要940)   HTML37)    PDF(pc) (2040KB)(929)    收藏

    中生代鸟类的食性推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形态对比和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不完整的化石记录和特异埋藏的稀缺性使得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有用特征和方法来对化石鸟类进行食性评估。鸟类颈部结构是一个高度模块化、形态和功能密切关联的系统;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前肢由于飞行适应独立出来,使得颈部需要更多地帮助鸟类实现捕食及其他生态功能。因此,颈部有可能成为鸟类食性推断的显著特征之一。利用形态测定和统计分析,建立起现生鸟类和中生代灭绝鸟类的颈椎形态和食性模式之间的量化关系。基于现生鸟类构建了形态-功能框架,评估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5种鸟类的食性模式。结果表明,颈椎形态分异与鸟类取食多样性量化相关,3种反鸟表现出了食虫或食肉鸟类的颈椎形态特征,两种今鸟型类则表现出杂食性或植食性,以及原始的水生适应形态特征。新的分析结果与之前发现的化石直接证据以及其他相关的形态研究基本一致,因此,颈椎作为与取食功能密切相关的骨骼系统,可以为中生代鸟类取食生态的推断提供一定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内蒙古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研究
    李琪, 李茜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43-7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1123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1123

    摘要536)   HTML35)    PDF(pc) (5127KB)(917)    收藏

    内蒙古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区是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沙拉木伦期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地和经典产地。在以往的研究中鲜少有关于这一地区啮齿类化石的报道。近来,在该地区沙拉木伦组下部地层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经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它们被归入1超科4科7属9种,包括梳趾鼠超科的Yuomys cavioides, Gobiomys neimongolensis, G. exiguus以及G. asiaticus; 跳鼠科Allosminthus uniconjugatusPrimisminthus shanghenus; 仓鼠科Pappocricetodon rencunensis; 壮鼠科Hulgana cf. H. ertnia和圆柱齿鼠科Proardynomys ulausuensis。乌拉乌苏沙拉木伦组下部与额尔登敖包“下红层”的啮齿类组合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共同构成了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综合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点沙拉木伦组下部以及额尔登敖包剖面“下红层”的啮齿类化石,运用最小个体数的方法对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的组分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梳趾鼠类最具优势,跳鼠类和仓鼠类次之。通过物种多样性分析,二连盆地古近纪啮齿类动物群呈现出早中始新世以梳趾鼠类为主导类群到晚始新世以仓鼠、跳鼠类为主导类群的转变。内蒙古二连盆地和山西垣曲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的特征存在差异,很可能是由两个动物群所处不同的区域环境所造成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节甲鱼类(有颌脊椎动物干群)系统发育多样性的衰落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
    薛钦元, 余逸伦, 潘照晖, 朱幼安,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1): 1-1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1124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1124

    摘要642)   HTML64)    PDF(pc) (1062KB)(911)    收藏

    节甲鱼类是盾皮鱼类(具颌的有颌类干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以占据较高营养级而著称,特别是在它们演化历史的后期。尽管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相对完整,但以往对节甲鱼类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统计每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分类单元数量(原始多样性), 其结果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程度较差。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包括219个属、450个种的详尽的节甲鱼类数据集,并根据之前许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其中大部分属种整合置入一个人工超树中,以进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幽灵支系的存在之后,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与原始多样性曲线截然不同。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呈现出典型的早期爆发的模式,在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布拉格期界线)达到峰值,随后伴随一系列事件发生下降。在前4个事件的附近,节甲鱼类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都只经历微弱的下降,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在后3个事件,特别是弗拉期-法门期界线和泥盆纪-石炭纪界线两大事件发生时间附近发生急剧下降,并且直到该类群在泥盆纪末完全灭绝之前,都未出现恢复迹象。而节甲鱼类的原始多样性除了在弗拉期-法门期事件的时间出现下降,在所有其他事件中下降都不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中国中新世轭齿象类新材料及有关分类厘定
    张晓晓, 杨絮, 孙燕, 王洪江, 杨蓉, 陈善勤, 王世骐, 李虹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142-16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308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0308

    摘要759)   HTML58)    PDF(pc) (3100KB)(907)    收藏

    中国中新世的轭型齿长鼻类化石虽然分布广泛,但材料稀少,分类上经历了从多个轭齿象(Zygolophodon)种到全部归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一个种的状态。戈壁轭齿象既包含轭型化程度较高的纤细型也包含介于轭型齿和丘型齿中间的粗壮型。最近,随着粗壮型被归入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以及新材料的发现,有必要对中国中新世的轭齿象类进行重新厘定。结合已知的纤细型轭齿象颊齿材料和新发现的玛姆象科(Mammutidae)材料,对中国中新世轭齿象类材料进行研究,认为轭型化程度较高的纤细型种类包括内蒙古轭齿象(Z. nemonguensis)、格氏轭齿象(Z. gromovae)、集宁轭齿象(Z. jiningensis)、庆义轭齿象(Z. chinjiensis)以及归入小龙潭嵌齿象(Gomphotherium xiaolongtanensis)的两件标本,都应该归入传统意义上的轭齿象属,因为它们臼齿齿脊尖锐,主齿柱前后新月嵴成细嵴状,中心小尖消失或发育很弱,副齿柱中附锥分裂,轭齿嵴发育,侧视齿柱呈Ʌ形,齿谷V形,这些零散的颊齿形态与欧洲苏黎世轭齿象(Z. turicensis)正型标本相似,由于材料比较缺乏,暂将其归为苏黎世轭齿象相似种(Zygolophodon cf. Z. turicensis)。来自甘肃和政、内蒙古通古尔、宁夏同心和新疆准噶尔的新材料,轭型化程度较低,对应于介于轭型齿和丘型齿之间的粗壮型,将其分别归入中新乳齿象属的戈壁种(Miomastodon gobiensis)和同心种(M. tongxinensis)。与戈壁种相比,同心种的臼齿主齿柱前后新月嵴发育更弱,前后中心小尖更大。地质时代及地理分布表明,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中国北方的轭齿象类主要以Miomastodon为主。新材料的发现和对整个轭齿象类的重新厘定,为玛姆象类从欧亚大陆向北美的扩散以及在中国本土的演化提供了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博格达吐鲁番兽(二齿兽类)的骨骼学
    石雨泰,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3): 186-20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52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529

    摘要553)   HTML35)    PDF(pc) (3320KB)(897)    收藏

    吐鲁番兽( Turfanodon )是一类生活在二叠纪晚期的二齿兽类,曾广泛分布在新疆至华北一带。目前该属下建立有两个种——博格达种( T. bogdaensis )与九峰种( T. jiufengensis )。两个种都具有相对完整的头骨材料,但只有九峰种报道了下颌及头后骨骼材料。一批产自新疆吐鲁番地区,可以归入到博格达吐鲁番兽的新材料,具有一系列可以明显区别于九峰种的特征,包括头骨的鼻吻部侧面平坦,下颌齿骨侧架成肿突状,以及股骨头为近半球状。吐鲁番兽属的鉴别特征也有更新,包括眼框周缘平坦,两条翼骨前支上的嵴向后汇聚,以及一个可能的自有衍征:肩胛骨上参与塑造乌喙孔的凹缺很大。吐鲁番兽腭部的中嵴两侧发育有副嵴,这一特征区别于除肌龙兽( Myosaurus )、掘铁兽( Kembawacela )和水龙兽( Lystrosaurus )外的其他二齿兽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亚洲首个全棱兽类(哺乳纲:全齿目)化石及其动物地理学意义
    权硕硕, 王元青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291-31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82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829

    摘要835)   HTML60)    PDF(pc) (6424KB)(895)    收藏

    全齿目是新生代早期首批出现的真兽类哺乳动物之一,其中不乏当时体型最大的一些植食性动物。全齿目在古新世和始新世期间相当多样化,在亚洲和北美洲具有较丰富的化石记录。报道并描述了一件采自广东南雄盆地中古新统浓山组竹桂坑段的全齿类下颌骨化石材料。其独特的下颌和牙齿特征明显区别于任何已知的亚洲全齿类,而与北美的全齿类,尤其是全棱兽属(Pantolambda)和巨脊齿兽属(Titanoides)较为相似。新标本被命名为叶氏南雄脊齿兽(Nanxiongilambda yei gen. et sp. nov.), 其鉴定特征包括:下颌骨较粗壮且具前外凸缘,髁突位置显著高于颊齿齿列,角突最后端向后延伸至略超过髁突后缘的位置,下犬齿粗壮但并不前后向延长,下前臼齿具双齿根,下臼齿下跟座发育,m3下次小尖发育且向后伸展,m3下内尖独立且清晰可辨。形态特征的综合对比显示,南雄脊齿兽与北美洲的全棱兽类有着明确的亲缘关系。这是全棱兽类在北美以外的首次发现,表明古新世期间全棱兽类具有比此前认为更加广泛的地理分布。鉴于更加原始的早期全棱兽类仅存在于北美洲(Torrejonian-early Tiffanian, 相当于上湖期中晚期-浓山期早期), 略早于南雄脊齿兽(浓山期早期), 全棱兽类很可能在早古新世晚期-中古新世早期经历了一次从北美到东亚的迁徙。以前认为全齿类的扩散仅发生在早古新世从亚洲至北美的方向上,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在早-中古新世期间,全齿类仍有可能从北美扩散到亚洲。南雄脊齿兽的发现不仅为全齿类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信息,也为古新世期间哺乳动物的洲际迁徙与扩散提供了新的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辽宁大连骆驼山早更新世巨副驼头骨化石
    董为, 刘文晖, 白炜鹏, 刘思昭, 王元, 刘金远, 金昌柱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1): 47-68.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616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0616

    摘要703)   HTML27)    PDF(pc) (2624KB)(827)    收藏

    起源于中始新世的骆驼科(Camelidae)是一支在北美的新生代期间演化非常成功的类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其中的一类约在中中新世期间经白令陆桥迁徙到亚洲,随后扩散到欧洲和非洲。虽然骆驼科在北美新生代期间演化辐射出很多种类,但从北美扩散到旧大陆的骆驼只有一个族(Camelini)的两个属:副驼(Paracamelus)和骆驼(Camelus)。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化石骆驼,一直被认为是起源于北美的Megatylopus之类的大型骆驼,然后扩散到旧大陆其他地区,最后演化成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及双峰驼(C. bactrianus)。但也有学者认为骆驼属起源于非洲。最近在大连复州湾骆驼山金远洞第四纪堆积剖面的第4层中出土了一些骆驼化石,其中1件破损的头骨和带有两枚下臼齿的残破下颌骨经研究被归入巨副驼。根据对巨副驼及其他副驼种的地理及年代分布的研究,巨副驼的直接祖先应该类似于晚上新世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体型稍小的阿氏副驼(P. alexejevi)或相似类型。大连出产的巨副驼在形态及大小上与诺氏驼接近,但其齿列长度略大于诺氏驼且明显大于野生双峰驼(C. ferus)及单峰驼(C. dromedarius)。而巨副驼与诺氏驼在地理分布上的重叠范围较大,时代分布上呈先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巨副驼是诺氏驼的直接祖先,巨副驼在中更新世晚期通过P3收缩或简化及p3消失而演化成诺氏驼。综合化石层位的古地磁测年及花粉分析结果判断,巨副驼在早更新世的1.1~1.52 Ma期间栖息在大连半岛的森林草原环境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云南曲靖下泥盆统“曲靖东方鱼”的分类学厘定
    山显任, 朱敏, 李强, 盖志琨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85-98.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321

    摘要606)   HTML60)    PDF(pc) (3503KB)(781)    收藏

    “曲靖东方鱼” (‘Dongfangaspis qujingensis’)的归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其最初被归入东方鱼属(Dongfangaspis), 之后被归入宽甲鱼属(Laxaspis)。然而,由于宽甲鱼属模式种为曲靖宽甲鱼(Laxaspis qujingensis), 这一分类学厘定又引起异物同名的问题。描述了来自云南曲靖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西山村组的 “曲靖东方鱼” 和变异坝鱼(Damaspis vartus)的新材料。“曲靖东方鱼” 在头甲长略大于宽,侧横管末端呈二分叉,V字型后眶上管不汇合,以及至少7条侧横管从侧背管发出等方面与变异坝鱼高度相似。这些相似之处表明,相较于宽甲鱼属和东方鱼属, “曲靖东方鱼” 更接近坝鱼属。因此提出将 “曲靖东方鱼” 从宽甲鱼属中移除,归入坝鱼属。新标本表明变异坝鱼多出来第5对长的侧横管是该种的一个鉴别特征,而正型标本所呈现的非对称感觉管系统应为种内变异所造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缅甸中始新世晚期邦塘组Paukkaungmeryx minutus (鲸偶蹄目,古鼷鹿科)新材料
    Stéphane DUCROCQ, Yaowalak CHAIMANEE, Olivier CHAVASSEAU, Aung Naing SOE, Chit SEIN, Jean-Jacques JAEGER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3): 182-197.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52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0522

    摘要533)   HTML38)    PDF(pc) (3229KB)(779)    收藏

    描述了缅甸中部邦塘组Myaukse Kyitchaung地点原始反刍类古鼷鹿科小包康鼷鹿(Paukkaungmeryx minutus Ducrocq et al., 2020)的牙齿新材料。新材料的上臼齿与正型标本相比形态上仅有微小的变异,如更加发育的颊侧和舌侧齿带。下颊齿具有原始的特征,包括:简单的p4, 下臼齿呈丘月齿型,以及下三角座后壁无“褶”状结构。新材料的发现使Paukkaungmeryx成为邦塘发现的第二个同时保存上、下牙齿的古鼷鹿科成员,也展现了古鼷鹿科早期演化的复杂历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首次发现非鸟恐龙蛋窝(瑶屯巨形蛋,长形蛋科)
    朱旭峰, 常飞, 李雨, 张旭晃, 高殿松, 王强, 裘锐, 汪筱林, 刘迪, 贾松海, 贾广辉, 张建华, 徐莉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2): 159-17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21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212

    摘要523)   HTML19)    PDF(pc) (9319KB)(773)    收藏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中已发现了多种脊椎动物化石,以数种非鸟恐龙类的发现为特点。盆地内也同时报道有大量的蛋壳,然而关于这些蛋壳的研究却还不足。新材料41HⅤ0199于2021年发掘自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岩石中保存了8枚完整蛋体,组成一不到一半的部分蛋窝,此外还保存有若干分散于围岩中的破碎蛋壳,其凹面向上与凹面向下者的比例为54.5∶45.5, 指示这些蛋壳可能直接来源于该蛋窝,且蛋窝在埋藏前发生了部分破碎。基于宏观形态与显微结构的特征,这些蛋和蛋壳可被归入长形蛋科的瑶屯巨形蛋(Macroolithus yaotunensis)。该蛋种已知与窃蛋龙类直接相关,而盆地内发现的迷你豫龙(Yulong mini) 可能是该蛋窝的产蛋者。此外,在个别蛋壳中还发现了指示蛋体滞留的显微结构,这是此类病态结构在长形蛋科中的第二例发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哈密南湖戈壁首次发现恐龙蛋
    王强, 邢浩, 石海涛, 方开永, 朱旭峰, 周明笑, 汪筱林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324-327.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80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0801

    摘要819)   HTML35)    PDF(pc) (1500KB)(758)    收藏

    报道了新疆哈密南湖戈壁首次发现的恐龙蛋,包括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和椭圆形蛋未定种(Ovaloolithus oosp.)。这些恐龙蛋的发现不仅扩展了长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的古地理分布,而且表明南湖戈壁含蛋岩层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末期;该地层是否可与吐鲁番盆地的苏巴什组进行对比还有待进一步工作确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临夏盆地中新世一可能的新犬熊
    江左其杲, 高源, 阿尔伯托·瓦伦西亚诺, 鲁丹,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156-16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320

    摘要657)   HTML41)    PDF(pc) (3403KB)(739)    收藏

    报道了甘肃临夏盆地具体产地未知的一件犬熊下颌。该下颌展现出进步的牙齿特征,与过去发现于欧洲以及南亚的马德里犬熊Magericyon近似。这件犬熊化石指示东亚的犬熊多样性比以往认知的更高,但还需要更多具有明确层位信息的犬熊化石来进一步揭示东亚犬熊的演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副竹鼠(拟速掘鼠亚科,鼠超科)一新种在甘肃临夏盆地的发现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271-277.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403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0403

    摘要675)   HTML42)    PDF(pc) (1009KB)(738)    收藏

    西北大学的野外考察队于2018年5月在甘肃广河县下杨湾附近的柳树组岩层的地表采得一啮齿类头骨的前部。该头骨的基本形态符合副竹鼠(Pararhizomys)的属征,但个体要比该属现已知的种都小,可能代表副竹鼠类一新种,命名为小副竹鼠(Pararhizomys parvulus)。新种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很小;臼齿齿冠较高,上臼齿系前侧高冠和舌侧高冠;M1‒3的舌侧内凹垂向深于颊侧的中凹;M3冠面视显示内凹和中凹均横向延伸,彼此稍重叠,内凹宽于中凹。根据Pararhizomys的进化趋势,在副竹鼠已知的4个种中,P. parvulusP. huaxiaensis共有上臼齿具舌侧高冠和M3具横向延伸的内凹和中凹的特点,两种可能组成姐妹组。根据其臼齿的齿冠更高和内凹垂向深度更深的特点判断,P. parvulus可能比Pararhizomys目前已知的种(包括P. huaxiaensis)都进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马氏副渤海鸟(鸟翼类:反鸟类)新标本对鸟类头骨早期演化的意义
    王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90-107.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217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0217

    摘要1410)   HTML732)    PDF(pc) (7158KB)(737)    收藏

    反鸟类是目前已知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中生代鸟类类群,已有超过60个反鸟类物种在近乎所有的大洲相继被发现,其存续时间贯穿整个白垩纪。多数反鸟类以及其他早期鸟翼类的化石材料多以二维平面的形式保存,而且鸟翼类头骨的骨骼大都轻薄而不易保存为化石,这些因素对研究早期鸟类头骨的形态学特征造成很大困难。早期鸟翼类头骨化石的稀缺极大地限制了关于恐龙相对笨重和非可动性的头骨与鸟类质轻而具有可动性的头骨之间如何演化的研究。报道了一件反鸟类渤海鸟科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的新标本,并对其头骨形态进行了三维复原。研究结果显示副渤海鸟保留了原始的非鸟类恐龙所具有的颞区和腭区结构,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头骨区域在演化上相对保守,以及多数鸟翼类原始类群仍然保留了非可动性头骨这一最近提出的假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广西下泥盆统的肉鳍鱼类化石
    李懋坤, 崔心东, 朱敏, 乔妥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1): 1-1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1226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1226

    摘要571)   HTML39)    PDF(pc) (17445KB)(713)    收藏

    记述了广西南宁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中发现的早期肉鳍鱼类化石,材料包括一件斑鳞鱼(Psarolepis)的左侧颊板骨,一件杨氏鱼(Youngolepis)的后顶甲,一件奇异鱼(Diabolepis)的颅顶甲和一枚蝶柱鱼(Styloichthys)鳞片。其中颊板骨标本代表了目前已知最晚的斑鳞鱼化石记录,奇异鱼和蝶柱鱼标本则是这两个属在云南曲靖以外的首次报道。这些材料丰富了徐家冲组合的生物面貌,为广西、云南和越南北部下泥盆统的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根据最新的牙形石证据,广西南宁地区的徐家冲组合可能最早在晚洛霍考夫期就已出现,比其他地区该组合的出现时间更早。广西南宁的莲花山组与那高岭组的过渡地层可能与曲靖地区的桂家屯组时代相当。同时,南宁地区的鱼类化石标本较云南曲靖地区的有明显大型化趋势,可能与当时南宁地区鱼类的生活环境中氧含量高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河北磁县九龙口中中新世动物群中真犀的再研究
    李世杰,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3): 198-21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63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0630

    摘要756)   HTML26)    PDF(pc) (1864KB)(687)    收藏

    现代犀牛都属于犀科中的真犀族,目前中国最早的真犀族动物化石记录是来自河北磁县九龙口中中新世的磁县“双角犀”, 化石材料为幼年头骨和下颌。分析研究认为:这个物种与现生的双角犀Dicerorhinus的确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头骨结构上的差异,不应该被归入现生属。九龙口的真犀其实更加接近欧洲中中新世的拉尔泰犀Lartetotherium, 尤其是西班牙La Retama中中新世的材料,并应该归入该属。这一发现指示此时在欧亚大陆两端存在生物迁徙交流。九龙口动物群是中国中中新世目前唯一记录有真犀族动物的化石点,说明其环境相对湿润封闭,和当时中国更靠西北的化石点存在差异。研究发现鼻切迹位置是真犀族动物演化中具有较好演化水平指示意义的特征。现生苏门犀鼻切迹相对靠前以及其整体与磁县拉尔泰犀的相似性,指示这个属在与史蒂芬犀、披毛犀等更特化的双角犀分化后超过1000万年的演化历史中,只经历了比较小的形态学变化,这可能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环境相对稳定,选择压力较低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印度Haritalyangar地区晚中新世猪类化石新材料
    Anek R. SANKHYAN, Olivier CHAVASSEAU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1): 69-8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11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1120

    摘要378)   HTML24)    PDF(pc) (1762KB)(626)    收藏

    描述了印度北部比拉斯布尔区喜马偕尔邦Haritalyangar地区中西瓦利克的猪类化石上、下颌及牙齿材料。Haritalyangar地区以晚中新世动物群、古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多样性而闻名。研究材料为作者之一(ARS)在该地区多次野外季采集的猪类化石;猪类化石地点和最近报道的长鼻类化石地点(含古猿化石地点)均被绘制在地图上。这些化石地点广泛分布于Makkan Khad到 Sir Khad区域内的“Lower Alternations”层和“Upper Alternations”层。猪类化石被鉴定为3个属:原河猪属Propotamochoerus (P. hysudricus)、河马齿河猪属Hippopotamodon (H. sivalense) 和云南猪属Yunnanochoerus (Y. dangari)。 Propotamochoerus hysudricus 为中西瓦利克最常见的化石猪类,新发现的Yunnanochoerus dangari进一步证明这种古猪类化石仅在Haritalyangar地区有少量遗存。Haritalyangar地区新发现的猪类化石组成与巴基斯坦的Nagri动物群相近。基于猪类化石进行的Potwar高原年代地层学对比表明,Haritalyangar地区的“Lower Alternations”层的年龄范围为~10-9 Ma, 与最新的磁极性地层学年代范围很接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乌兰齿犀Ulanodon取代蹄齿犀类乌兰兽Ulania Qi, 1990(奇蹄目,哺乳动物纲)
    白滨, 齐陶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328-32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72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20722

    摘要619)   HTML35)    PDF(pc) (321KB)(623)    收藏

    齐陶(1990a)命名了采自内蒙古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中始新统地层的蹄齿犀新属种——威氏乌兰兽Ulania wilsoni, 但该属名已经被一种寒武纪的三叶虫Ulania Lin & Zhang, 1979所占用;因此我们提出以乌兰齿犀Ulanodon nom. nov.取代Ulania Qi, 1990。“Ulan” (乌兰)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 同时也意指标本当时被认为的产出层位“乌兰戈楚组”; 希腊语“-odon”是蹄齿犀科中常用的词根,意为“牙齿”。感谢John Ponting先生对Ulania异物同名的告知,和王元青研究员对Ulanodon新属名称和文章内容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旧大陆 "Hippotherium" 的存续: 两种欧亚大陆三趾马的修订
    孙博阳, 刘艳, 王世骐,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1): 57-8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11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1120

    摘要425)   HTML24)    PDF(pc) (3776KB)(607)    收藏

    对一个具有争议的类群Hipparion plocodus进行了回顾。山西保德的头骨材料具有明确的鉴定特征,证实Hi. plocodus为一有效种。使用新的特征矩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Hi. plocodus和欧洲种Hippotherium malpassii构成一个单系群。事实上所谓的Hm. malpassiiHippotherium属无较近的亲缘关系,而该属目前无晚中新世晚期分布记录。因此之前所定义的Hi. plocodusHm. malpassii在更好的材料发现之前暂时归入“Hipparion” 属当中。二者演化水平略有差异,时代相当,表明它们独立起源于某一更原始类群。在晚中新世晚期,亚洲夏季风的盛行加强了中国地区的湿润程度,森林和灌木林生境在这一背景下迅速扩张,最终令欧亚大陆某一喜好封闭环境的类群向中国扩散,在这片适应的土地上演化出了“Hi.plocodus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Drishti Paint 3.2: 一种开源的综合二维与三维分割的新工具
    王梦君, Ajay LIMAYE, 卢静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313-32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61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619

    摘要648)   HTML25)    PDF(pc) (1195KB)(597)    收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在近几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者借助CT扫描技术可以无损获得化石内部精细信息,进一步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如何对CT数据进行高效的三维分割与重建仍是研究者们在使用三维数据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CT数据分割软件都采用二维分割的传统方法,难以直接对三维结果进行实时修正。介绍了三维可视化开源软件Drishti Paint 3.2版本中的曲线模式(Curves Mode)及其使用方法。该软件为研究者提供了同时在二维切片及三维窗口手动或半自动分割CT数据的新工具,为如何对古生物学研究中化石CT数据进行高效的三维分割与重建提供了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 1935)属于豕棱齿象类而非嵌齿象
    李春晓, 陈津,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1): 33-46.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917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0917

    摘要438)   HTML20)    PDF(pc) (1602KB)(587)    收藏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 1935)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个代表种。然而,由于其下颌联合部与下门齿的形态未知,这一归入存疑。重新研究了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哈拉玛盖组的一件此前归为陕西嵌齿象相似种(Gomphotherium cf. G. shensiensis)的下颌。该下颌联合部伸长,呈深槽状,下门齿缺失,因此确定可归入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进一步将间型三棱齿象的正型标本与其相比较,两者颊齿的关键特征完全一致,包括:高度丘型化,m3伸长,具有四脊,上下颊齿第二脊“人字型”(chevron)很弱,第二脊中附锥与前中心小尖不愈合,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弱或缺失。因此,间型三棱齿象事实上是一种豕棱齿象类而非嵌齿象。综上所述,暂将其改定为间型“豕棱齿象” (“Choerolophodonconnexus (Hopwood, 1935))。同时,以上特征与北美的索普颌门齿象(Gnathabelodon thorpei)比较接近。此外,在颌门齿象属和间型“豕棱齿象”中,颊齿第二脊呈“人字型”, 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强这些典型的豕棱齿象属(Choerolophodon)的特征较弱甚至缺失,但m3齿脊数变多,这表明颌门齿象属可能起源于东亚的间型“豕棱齿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保存最古老矿物结合多肽的中新世鸵鸟蛋壳化石首次组织化学研究
    吴倩, 泮艳红, 李志恒, 周忠和, 艾莉达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120-13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329

    摘要486)   HTML26)    PDF(pc) (4148KB)(555)    收藏

    古蛋白质比古DNA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帮助阐明一些超出古DNA研究领域的灭绝生物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多肽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鸵鸟蛋壳化石中,是与蛋壳矿化相关的蛋白质struthiocalcin (SCA-1) 的一部分。前人认为SCA-1在蛋壳中均匀分布,并因其与方解石晶体结合的特性而得以在地质历史中长时间保存。本次对同一鸵鸟蛋壳化石进行了组织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分析,发现蛋壳内侧锥体层的晶核含有部分磷灰石,其他部位则完全由方解石构成;这些晶核部分应当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历了磷酸盐化。在对该化石蛋壳样品脱钙处理后,其锥体层晶核部分存在残留物,呈现网络状纤维结构,其位置和形态与现生鸵鸟蛋壳中脱钙后残留的有机质相似。结果表明,该化石蛋壳中的古多肽可能集中保存在锥体层晶核处,而非在整个蛋壳中均匀分布。磷酸盐化可能是另一个有利于有机物长期保存的埋藏过程。临夏盆地的古气候和埋藏环境可能为该古蛋白分子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在未来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组织化学和矿物学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盆地有机质和古蛋白的保存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西域鱼在江西和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的新发现
    山显任, 林翔鸿, 张雨萌, 李旭彤, 盖志琨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4): 245-26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904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0904

    摘要757)   HTML260)    PDF(pc) (15245KB)(532)    收藏

    描述了盔甲鱼亚纲修水鱼科西域鱼属在中国志留系的新发现,包括江西九江清水组的一新种——澧溪西域鱼(Xiyuichthys lixiensis sp. nov.)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的张氏西域鱼(X. zhangi )新材料。澧溪西域鱼的典型特征为:部分头甲侧缘呈锯齿状;头甲纹饰由极为粗大的瘤状突起组成(每平方毫米仅有1个突起)。赣西北志留纪早期生物地层序列较为完整,可以建立标准剖面,为华南和塔里木板块志留纪浅海红层的对比提供参照。因此,澧溪西域鱼在赣西北志留系下红层清水组中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该种能和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中的张氏西域鱼直接对比,进一步支持塔里木板块的塔塔埃尔塔格组和华南板块的志留系下红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化石记录显示,修水鱼科具有较长的地层延限,但在不同的层位显示出不同的组成面貌,其中西域鱼属和长兴鱼属出现在志留系下红层(清水组、唐家坞组和塔塔埃尔塔格组), 修水鱼属则出现在志留系上红层(西坑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甘肃临夏盆地椒子沟组上部满散村小哺乳动物群
    王伴月, 邱占祥,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123-14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11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30112

    摘要634)   HTML52)    PDF(pc) (9452KB)(524)    收藏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15年在甘肃临夏盆地东乡县满散村附近的椒子沟组上部首次发现的6属10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4个属(Sinolagomys, Litodonomys, HeterosminthusYindirtemys)已知最早出现于晚渐新世;两个种(Sinolagomys kansuensisHeterosminthus lanzhouensis)仅在晚渐新世出现过。该动物群(及其产出地层)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可称为晚渐新世满散村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有一些在牙沟动物群(产于椒子沟组下部)中尚未出现的更晚的属种,并且缺少那些在牙沟动物群中存在的较古老的属种。结合两个动物群的产出层位,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要比牙沟动物群晚。如果牙沟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渐新世早期,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晚期。这样,椒子沟组可能代表了整个晚渐新世时期的沉积。满散村动物群与亚洲已知的生物带和中国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比我国内蒙古乌兰塔塔尔生物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和C1的时代要晚,而与我国西北地区峡沟、塔奔布鲁克、伊克布拉格和铁尔斯哈巴合动物群(或组合)时代相近,比石羌子沟动物群的时代稍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