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现生鸟类颈椎形态测定分析及其对中生代鸟类饮食生态的启示
    刘碧莹, Thomas A. STIDHAM, 王小平, 李志恒,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99-11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05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305

    摘要737)   HTML34)    PDF(pc) (2040KB)(603)    收藏

    中生代鸟类的食性推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形态对比和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不完整的化石记录和特异埋藏的稀缺性使得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有用特征和方法来对化石鸟类进行食性评估。鸟类颈部结构是一个高度模块化、形态和功能密切关联的系统;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前肢由于飞行适应独立出来,使得颈部需要更多地帮助鸟类实现捕食及其他生态功能。因此,颈部有可能成为鸟类食性推断的显著特征之一。利用形态测定和统计分析,建立起现生鸟类和中生代灭绝鸟类的颈椎形态和食性模式之间的量化关系。基于现生鸟类构建了形态-功能框架,评估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5种鸟类的食性模式。结果表明,颈椎形态分异与鸟类取食多样性量化相关,3种反鸟表现出了食虫或食肉鸟类的颈椎形态特征,两种今鸟型类则表现出杂食性或植食性,以及原始的水生适应形态特征。新的分析结果与之前发现的化石直接证据以及其他相关的形态研究基本一致,因此,颈椎作为与取食功能密切相关的骨骼系统,可以为中生代鸟类取食生态的推断提供一定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高分辨率 CT 扫描数据揭示晚侏罗世暴龙类五彩冠龙牙齿替换模式
    柯易晖, 裴睿,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3): 225-24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715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715

    摘要732)   HTML37)    PDF(pc) (2229KB)(658)    收藏

    暴龙科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兽脚类支系之一,发育极端增厚的齿列,可能具有独特的碎骨捕食策略。与进食行为联系紧密的牙齿替换模式在这一类群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前人对早期分异的暴龙超科成员却鲜有相应的研究。利用高分辨率CT数据,三维重建了晚侏罗世暴龙超科——五彩冠龙( Guanlong wucaii )两件标本的齿列,为研究暴龙超科的牙齿替换模式提供了新的信息。五彩冠龙幼年个体的下颌齿列发育二代替换齿,这一特征此前仅在包括暴龙科在内的大型猎食性兽脚类恐龙中有报道。Zahnreihen重建显示,五彩冠龙的两个个体在上颌骨齿和齿骨齿中均表现出Z间距大于2.0的从前向后的波状替换模式。五彩冠龙上颌骨齿的Z间距随着个体发育而变大,与在暴龙科成员中观察到的个体发育变化类似。此外,五彩冠龙在前上颌骨-上颌骨交界处显示出了与特暴龙( Tarbosaurus )相似的牙齿替换波的间断,且这种替换波的间断会随着个体发育加剧。这表明,一些与暴龙科类似的牙齿替换模式在暴龙科起源之前就已经产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盔甲鱼类一新属
    陈阳, 李强, 周政达, 山显任, 朱幼安, 王倩, 魏光飚,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245-26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8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820

    摘要639)   HTML42)    PDF(pc) (6888KB)(682)    收藏

    志留纪(特列奇期)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产出了大量完整保存的无颌类和有颌鱼类化石。描述了采自重庆秀山的真盔甲鱼目一新属种——双叉苗家鱼(Miaojiaaspis dichotomus gen. et sp. nov. )。新属种具有与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相似的特征,包括短的中背管和分叉的侧横管。二者的区别是:灵动土家鱼的侧线系统极度发育,形成了网状的感觉管,且具有更长的中背孔。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苗家鱼与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土家鱼科(新科)。该新科具有两个共有衍征:短的中背管,以及侧横管末端分叉。隶属真盔甲鱼目的土家鱼科、曙鱼科以及一个包含了安吉鱼属、中华盔甲鱼科、涌洞鱼科和 “真盔甲鱼簇” 的支系构成了一个三分支。对盔甲鱼类的侧线系统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真盔甲鱼目侧线系统的特征演化序列。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临夏盆地中新世一可能的新犬熊
    江左其杲, 高源, 阿尔伯托·瓦伦西亚诺, 鲁丹,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156-16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320

    摘要495)   HTML40)    PDF(pc) (3403KB)(580)    收藏

    报道了甘肃临夏盆地具体产地未知的一件犬熊下颌。该下颌展现出进步的牙齿特征,与过去发现于欧洲以及南亚的马德里犬熊Magericyon近似。这件犬熊化石指示东亚的犬熊多样性比以往认知的更高,但还需要更多具有明确层位信息的犬熊化石来进一步揭示东亚犬熊的演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江苏安徽早三叠世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
    徐光辉, 袁志伟, 任艺, 廖浚伶, 赵丽君, 宋海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3): 165-185.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528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528

    摘要487)   HTML78)    PDF(pc) (4514KB)(1054)    收藏

    裂齿鱼科是新鳍鱼类干群的一支,只生活于三叠纪。根据江苏句容和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晚史密斯亚期海相地层中发现的6块保存较好的化石,命名了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 Teffichthys wui sp. nov.)。它代表了三叠鱼属的第三个种,时代上略晚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早史密斯亚期的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贵州印度期晚第纳尔亚期的优雅三叠鱼,是该属迄今已知最年轻的种。新种具有三叠鱼属的共近裔特征(一块喷水骨,38-41列侧线鳞,尾鳍轴上鳍条不超过3条), 但同时它以一些自近裔特征与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优雅三叠鱼相区别,如主鳃盖骨和下鳃盖骨水平接触,鳞片光滑并且后缘无锯齿。根据新种与其他裂齿鱼科鱼类的详细比较,修订了三叠鱼属及裂齿鱼科的鉴定特征。在分支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裂齿鱼科与其他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为了解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和分类提供了新的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欧亚大陆晚中新世 “麝牛类” 牛科动物
    穆罕默德·伊利亚斯, 李强, 史勤勤,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262-29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90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902

    摘要462)   HTML40)    PDF(pc) (5776KB)(481)    收藏

    晚中新世时期出现了许多骨骼形态类似于现生麝牛(Ovibos)的中到大型食草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北界,包括11个属:Lantiantragus, Shaanxispira, Tsaidamotherium, Criotherium, Mesembriacerus, Hezhengia, Urmiatherium, Parurmiatherium, Plesiaddax, SinotragusProsinotragus。这些属主要发现于东亚、东欧和西亚地区,其中9个属在中国北方有分布。它们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垂直的脑颅、特化的角心、粗壮的基枕骨。以前的研究经常将这些 “麝牛类” 牛科动物与现生的麝牛一起归入传统的麝牛亚科/麝牛族(Ovibovinae/Ovibovini)。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麝牛亚科/麝牛族不是单系的,同时也不支持“麝牛类”动物与现生麝牛存在近的亲缘关系。通常认为在 “麝牛类” 牛科动物的11个属中,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乌米兽(Urmiatherium)三属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三者构成乌米兽族(Urmiatheriini)。然而,先前的系统发育分析并不支持乌米兽族的单系性。总结了Ovibovidae, Ovibovinae, Ovibovini, Ovibovina等术语的嬗变、欧亚大陆晚中新世 “麝牛类” 牛科动物的时空分布、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前人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云南曲靖下泥盆统“曲靖东方鱼”的分类学厘定
    山显任, 朱敏, 李强, 盖志琨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85-98.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321

    摘要449)   HTML52)    PDF(pc) (3503KB)(594)    收藏

    “曲靖东方鱼” (‘Dongfangaspis qujingensis’)的归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其最初被归入东方鱼属(Dongfangaspis), 之后被归入宽甲鱼属(Laxaspis)。然而,由于宽甲鱼属模式种为曲靖宽甲鱼(Laxaspis qujingensis), 这一分类学厘定又引起异物同名的问题。描述了来自云南曲靖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西山村组的 “曲靖东方鱼” 和变异坝鱼(Damaspis vartus)的新材料。“曲靖东方鱼” 在头甲长略大于宽,侧横管末端呈二分叉,V字型后眶上管不汇合,以及至少7条侧横管从侧背管发出等方面与变异坝鱼高度相似。这些相似之处表明,相较于宽甲鱼属和东方鱼属, “曲靖东方鱼” 更接近坝鱼属。因此提出将 “曲靖东方鱼” 从宽甲鱼属中移除,归入坝鱼属。新标本表明变异坝鱼多出来第5对长的侧横管是该种的一个鉴别特征,而正型标本所呈现的非对称感觉管系统应为种内变异所造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亚洲首个全棱兽类(哺乳纲:全齿目)化石及其动物地理学意义
    权硕硕, 王元青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291-31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82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829

    摘要437)   HTML45)    PDF(pc) (2248KB)(544)    收藏

    全齿目是新生代早期首批出现的真兽类哺乳动物之一,其中不乏当时体型最大的一些植食性动物。全齿目在古新世和始新世期间相当多样化,在亚洲和北美洲具有较丰富的化石记录。报道并描述了一件采自广东南雄盆地中古新统浓山组竹桂坑段的全齿类下颌骨化石材料。其独特的下颌和牙齿特征明显区别于任何已知的亚洲全齿类,而与北美的全齿类,尤其是全棱兽属(Pantolambda)和巨脊齿兽属(Titanoides)较为相似。新标本被命名为叶氏南雄脊齿兽(Nanxiongilambda yei gen. et sp. nov.), 其鉴定特征包括:下颌骨较粗壮且具前外凸缘,髁突位置显著高于颊齿齿列,角突最后端向后延伸至略超过髁突后缘的位置,下犬齿粗壮但并不前后向延长,下前臼齿具双齿根,下臼齿下跟座发育,m3下次小尖发育且向后伸展,m3下内尖独立且清晰可辨。形态特征的综合对比显示,南雄脊齿兽与北美洲的全棱兽类有着明确的亲缘关系。这是全棱兽类在北美以外的首次发现,表明古新世期间全棱兽类具有比此前认为更加广泛的地理分布。鉴于更加原始的早期全棱兽类仅存在于北美洲(Torrejonian-early Tiffanian, 相当于上湖期中晚期-浓山期早期), 略早于南雄脊齿兽(浓山期早期), 全棱兽类很可能在早古新世晚期-中古新世早期经历了一次从北美到东亚的迁徙。以前认为全齿类的扩散仅发生在早古新世从亚洲至北美的方向上,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在早-中古新世期间,全齿类仍有可能从北美扩散到亚洲。南雄脊齿兽的发现不仅为全齿类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信息,也为古新世期间哺乳动物的洲际迁徙与扩散提供了新的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新疆下三叠统韭菜园组一新小型兽头类
    刘俊, Fernando ABDALA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3): 201-22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726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726

    摘要397)   HTML26)    PDF(pc) (4011KB)(419)    收藏

    主要基于晚二叠世的头部材料,中国近年来报道了多个兽头类物种。记述了新疆韭菜园组的小型包氏兽超科(Baurioidea)新材料,包括一个头骨吻端及咬合的下颌以及两个头后骨架,并命名为迷惑韭菜园颌兽( 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 )。虽然标本为幼年个体,新种有以下鉴定特征:上颌骨侧面中部有小圆坑;泪骨与鼻骨接触;前颌骨后端在内鼻孔外侧有容纳下颌齿的窝;犁骨前部侧缘有小型三角形脊向背腹两侧延伸,组成细长的犁骨孔的侧缘;额骨有尖角延伸到鼻骨后侧部;齿骨的联合部收窄并指向前方;5枚前颌骨齿,上下犬齿缺失,前颌骨齿与上颌骨齿间有齿缺,下颌前部无齿缺,10枚上颌骨齿,12枚齿骨齿,后部齿加长,有大的主尖及小的前后副尖;寰椎神经弓与神经棘愈合,枢椎神经棘倒向后方,前乌喙骨孔位于前乌喙骨与肩胛骨间。齿系与小型包氏兽超科成员南非的 Ericiolacerta parva 及俄罗斯的 Silphedosuchus orenburgensis 类似。新的头后骨骼材料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包氏兽超科成员头后骨骼的机会。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Drishti Paint 3.2: 一种开源的综合二维与三维分割的新工具
    王梦君, Ajay LIMAYE, 卢静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313-32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61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619

    摘要383)   HTML17)    PDF(pc) (1195KB)(453)    收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在近几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者借助CT扫描技术可以无损获得化石内部精细信息,进一步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如何对CT数据进行高效的三维分割与重建仍是研究者们在使用三维数据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CT数据分割软件都采用二维分割的传统方法,难以直接对三维结果进行实时修正。介绍了三维可视化开源软件Drishti Paint 3.2版本中的曲线模式(Curves Mode)及其使用方法。该软件为研究者提供了同时在二维切片及三维窗口手动或半自动分割CT数据的新工具,为如何对古生物学研究中化石CT数据进行高效的三维分割与重建提供了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中国首次发现晚中新世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
    吴勇, 王世骐, 梁志勇, 郭丁歌, 孙博阳, 刘龙, 段凯, 陈国忠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135-155.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123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123

    摘要379)   HTML39)    PDF(pc) (2487KB)(512)    收藏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 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发现的陇东西班牙羚新种(H. longdongica sp. nov.), 时代大约为保德期早期(约8-7 Ma)。新材料包括5个头骨,保存状态各异,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西班牙羚最完整的骨骼信息。其角心长而细、向后弯曲,且微弱地同向扭曲(homonymous twist); 角心同时还具有外-背侧沟和内-腹沟,这些都是西班牙羚的典型特征。代店地点发现的西班牙羚在已知各种中体型最小,面部和脑颅之间的弯曲较弱,前后基结节均发育较弱。这些原始的特征表明陇东西班牙羚可能代表了这个属的早期演化阶段。此外,该种头骨与瞪羚(Gazella)的相似之处表明西班牙羚可能是直接从瞪羚的祖先演化而来,其同向扭转的角心与角羊族一致,可能是两者平行演化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博格达吐鲁番兽(二齿兽类)的骨骼学
    石雨泰,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3): 186-20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52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529

    摘要368)   HTML30)    PDF(pc) (3320KB)(513)    收藏

    吐鲁番兽( Turfanodon )是一类生活在二叠纪晚期的二齿兽类,曾广泛分布在新疆至华北一带。目前该属下建立有两个种——博格达种( T. bogdaensis )与九峰种( T. jiufengensis )。两个种都具有相对完整的头骨材料,但只有九峰种报道了下颌及头后骨骼材料。一批产自新疆吐鲁番地区,可以归入到博格达吐鲁番兽的新材料,具有一系列可以明显区别于九峰种的特征,包括头骨的鼻吻部侧面平坦,下颌齿骨侧架成肿突状,以及股骨头为近半球状。吐鲁番兽属的鉴别特征也有更新,包括眼框周缘平坦,两条翼骨前支上的嵴向后汇聚,以及一个可能的自有衍征:肩胛骨上参与塑造乌喙孔的凹缺很大。吐鲁番兽腭部的中嵴两侧发育有副嵴,这一特征区别于除肌龙兽( Myosaurus )、掘铁兽( Kembawacela )和水龙兽( Lystrosaurus )外的其他二齿兽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保存最古老矿物结合多肽的中新世鸵鸟蛋壳化石首次组织化学研究
    吴倩, 泮艳红, 李志恒, 周忠和, 艾莉达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2): 120-13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329

    摘要310)   HTML26)    PDF(pc) (4148KB)(394)    收藏

    古蛋白质比古DNA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帮助阐明一些超出古DNA研究领域的灭绝生物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多肽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鸵鸟蛋壳化石中,是与蛋壳矿化相关的蛋白质struthiocalcin (SCA-1) 的一部分。前人认为SCA-1在蛋壳中均匀分布,并因其与方解石晶体结合的特性而得以在地质历史中长时间保存。本次对同一鸵鸟蛋壳化石进行了组织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分析,发现蛋壳内侧锥体层的晶核含有部分磷灰石,其他部位则完全由方解石构成;这些晶核部分应当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历了磷酸盐化。在对该化石蛋壳样品脱钙处理后,其锥体层晶核部分存在残留物,呈现网络状纤维结构,其位置和形态与现生鸵鸟蛋壳中脱钙后残留的有机质相似。结果表明,该化石蛋壳中的古多肽可能集中保存在锥体层晶核处,而非在整个蛋壳中均匀分布。磷酸盐化可能是另一个有利于有机物长期保存的埋藏过程。临夏盆地的古气候和埋藏环境可能为该古蛋白分子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在未来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组织化学和矿物学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盆地有机质和古蛋白的保存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