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上一期   
    桂林盆地发现更新世棕果蝠及其伴生非飞行小哺乳动物化石
    拉纳·梅赫罗斯·法扎尔, 贺战武, 杜抱朴, 常美静, 史静耸, 倪喜军, 李强, 赵凌霞
    2025, 63(3):  173-188.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43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430
    摘要 ( )   HTML ( )   PDF (135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首次在广西桂林盆地猫儿山洞穴内发现哺乳动物、旧石器和烧骨,初步判断是一处更新世中晚期旧石器遗址。2021年对该洞进行了地层采样和小哺乳动物砂样筛洗,详细研究了其中采集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化石,并对其伴生的非飞行小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初步分析。猫儿山洞的棕果蝠是该种化石在中国的第二次记录,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种的牙齿形态和历史分布。猫儿山洞的小哺乳动物组合目前包含了3目、9科、26属、30种,与重庆玉米洞小哺乳动物群最相似,同时与岩灰洞、兴隆洞、麻窝口洞、中梁山、穿洞等动物群的小哺乳组合也共享较多的相同种。猫儿山洞小哺乳动物组合的生物地层年代被限定在中更新世晚期,为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新增了一个代表。大量东洋界森林型物种的出现指示在中更新世晚期,桂林盆地的古气候可能与现今类似,同样温暖湿润。

    对晚始新世古蒙语鼠相似种(啮齿目:壮鼠科)的综合研究
    李岚馨, 李茜
    2025, 63(3):  189-20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6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620
    摘要 ( )   HTML ( )   PDF (50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四子王旗白音敖包地区新发现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啮齿类化石,材料包含门齿、颊齿及头后骨骼。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对其开展综合研究。根据形态对比,这一新化石被归入壮鼠科蒙语鼠属并鉴定为古蒙语鼠相似种(Hulgana cf. H. ertnia)。对其门齿釉质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为典型的散系釉质结构。骨组织学分析指示该标本为一年轻个体,这一结果也与其颊齿发育阶段以及磨蚀程度相符。新标本跟骨的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结果和股骨与指骨的骨组织学证据均支持蒙语鼠为一种擅奔跑的地栖型啮齿类,同时具备一定掘穴能力,与部分现生仓鼠及地松鼠等相似。

    泥河湾山神庙咀早更新世李氏野猪新材料
    同号文, 陈曦, 张贝, 孙吉嘉
    2025, 63(3):  210-24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71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711
    摘要 ( )   HTML ( )   PDF (711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科动物是中国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最常见分子之一,而其系统发育分类和进化关系还远不清楚。在华北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山神庙咀遗址新发现的猪科化石材料为了解华北地区猪类的演化提供了新证据。新材料包括雄性个体的部分头骨和下颌骨,它们的大部分牙齿都保存完好。这些标本可归入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 该种是早更新世华北地区唯一的猪科动物物种。之前报道过的更新世沁县河猪(Potamochoerus chinhsienensis), 其化石材料与河猪的特征相去甚远,依据大小和形态特征暂可将其归入李氏野猪,至少不应当再被视为河猪。李氏野猪与现生野猪(S. scrofa)非常接近,甚至被一些作者视为后者的一个时间亚种,但李氏野猪确实个体明显较大、眶前窝发育、眶下孔位置靠后、雄性下犬齿横截面呈爪哇疣猪型(至少是过渡类型)及颊齿冠面结构简单等,上述特征支持了 “李氏野猪” 作为独立物种的有效性,尤其是早更新世类型的特征更是体型较大,颊齿L/W比值较低,上下M3冠面结构都不超过三个叶,雄性下犬齿完全属于爪哇疣猪型。猪科化石是指示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指标。中国北方和南方更新世动物群中都有大量猪科动物,但南方的猪类动物具有较高的属种多样性,化石发现也更加丰富,这些现象究竟是由不同的起源还是由不同环境所而造成,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湖南湘西全新世大熊猫亚化石的首次发现
    童光辉, 刘立, 李永项, 王文哲, 蔡杏琳
    2025, 63(3):  242-247.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51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511
    摘要 ( )   HTML ( )   PDF (13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并描述了来自湖南湘西的大熊猫头部骨骼亚化石新材料。该材料发现自海拔1200 m的八面山的一个岩溶洞穴中,AMC碳十四同位素年龄测定为2800±30 BP。大熊猫在更新世期间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现在则被限制并孤立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的6座山脉中。这是大熊猫现生种在湖南湘西的首次发现,将其在全新世中国南部的地理分布向东扩展到了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将其近期的海拔分布范围向下扩展到1200 m。

    合肥盆地首次发现恐龙蛋和骨骼化石
    王强, 董哲, 茅磊, 朱旭峰, 陈岩滨, 黄建东, 丁海东
    2025, 63(3):  248-25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618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618
    摘要 ( )   HTML ( )   PDF (170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安徽省合肥盆地首次发现的蛋化石。蛋化石呈长形,外表面具有细脊状纹饰,蛋壳径切面可见由锥体层和柱状层组成,因此将其归入到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又基于蛋壳较薄,小于1 mm, 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将其归入到长形蛋属(Elongatoolithus)。由于蛋化石被压扁较为严重,对蛋体形状指数产生较大影响,蛋壳内外表面由于受到侵蚀而造成缺失,因此将其暂定为长形蛋属未定种(Elongatoolithus oosp.)。合肥盆地蛋化石和骨骼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安徽省蛋和骨骼化石的分布,同时也拓展了长形蛋类的古地理分布,进一步为该区域晚白垩世地层对比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