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刘金毅, 张颖奇, 迟振卿, 王永, 杨劲松, 郑绍华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278-323.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11209
    摘要511)   HTML64)    PDF (6561KB)(1422)    收藏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石河湖相红粘土与沼泽相砂质粘土属上上新统;而磁性地层学研究一般将其归为下更新统。记述了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由丁氏貉Nyctereutes tingi, 中华貉N. sinensis, 比利牛斯硕鬣狗Pachycrocuta pyrenaica, 锯齿虎属(未定种) Homotherium sp., 贺风(近)三趾马Hipparion (Plesiohipparion) houfenense, 额鼻角犀属(未定种) Dicerorhinus sp., 麂属(未定种) Muntiacus sp., 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 步氏羚羊Gazella blacki, 副驼属(未定种) Paracamelus sp.等9属10种构成。这个动物群的组成与经典的泥河湾早更新世动物群显著不同,是泥河湾盆地内上上新统存在的新证据。在系统记述的基础上,对叶沟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的时代和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与早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今后泥河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Vayu, 一种三维表面模型编辑与处理新工具
    卢静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71-8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1020
    摘要788)   HTML127)    PDF (2788KB)(682)    收藏

    Vayu 1.0, 一个专门用于处理三维表面模型的新的免费软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生命科学、医学、考古学等多种领域的三维表面模型的可视化乃至虚拟空间交互等方向的研究。Vayu 1.0提供了一整套针对三维表面模型的编辑、渲染、标注、分析等可视化工具,同时自带VR模式以及快捷的动画制作方法。详细介绍了Vayu 1.0版本和基本操作方法,对于未来古生物学乃至生命科学数字可视化方向的探索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鳍龙类 Nothosaurus一新种
    尚庆华, 李淳, 王维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249-27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524
    摘要963)   HTML454)    PDF (4805KB)(580)    收藏

    根据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统关岭组II段的一件海生爬行动物骨架,建立和描述了始鳍龙类幻龙科幻龙属的一个新种——罗平幻龙(Nothosaurus luopingensis sp. nov.)。该骨架包括完整的与上下颌紧密咬合的头骨和不太完整的头后骨骼,头后部分包括全部的颈椎、大部分背椎,前两个尾椎以及大部分的肩带、腰带骨骼以及四肢骨骼。新标本具有长而扁的头骨,颞孔较大,顶孔相对靠后,上颌骨发育獠齿型齿,上枕骨封闭并呈水平展布,这些特征指示该骨架属于鳍龙类的幻龙类。而头骨上颌齿列的后伸超过上颞孔前缘的水平位置,上颞孔的长度是眼眶长的两倍多等特征指示它具有更多的幻龙属(Nothosaurus)近裔共性。与欧龙属(Lariosaurus)相对比,新标本的肩带和四肢结构也具有幻龙属特征,如:锁骨前外侧角显著扩张,弯曲的肱骨前缘具有平直的轴前角,肱骨有明显的三角胸嵴,手部不具有多指节现象,脊椎无肿骨现象等。另一方面,该骨架的头后骨骼也显示一些之前曾主要发现于欧龙属的头后骨骼特征,如:骨化的腕骨数目超过3枚,具四节或更多的荐椎,间锁骨后缘平直、不发育后突。这些头后骨骼特征已经不能再用来区别欧龙属和幻龙属。罗平幻龙以下面这些衍生特征与其他幻龙属种区别,包括:轭骨前部进入眼眶,两鼻骨分离,额骨后端分叉,第IV、V趾长且长度相等,爪趾骨显著膨大。系统发育分析支持新种属于Nothosaurus, 它和羊圈幻龙(N. yangjuanensis)互为姊妹群,同时Nothosaurus是单系类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北方一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
    石雨泰, 陈建业,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17-25.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818
    摘要553)   HTML80)    PDF (1750KB)(471)    收藏

    中国北方还没有发现过确凿无疑的晚三叠世的四足动物化石。报道了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柿沟)。化石产自晚三叠世谭庄组。目前采集到的标本大部分可以归入离片椎类,并显示出与乳齿鲵(Mastodonsaurus)的高度相似性。之前,乳齿鲵只在欧洲有记录。因此这一发现表明乳齿鲵这一支系在晚三叠世曾广泛分布于欧洲与东亚地区。一块疑似腰带化石指示还有另一类四足动物共存。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实体化石记录的一个空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龙鱼属( Saurichthys) (Actinopterygii: Saurichthyidae)的首次记录
    房庚雨, 孙元林, 季承, 吴飞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1-16.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1013
    摘要599)   HTML83)    PDF (8038KB)(395)    收藏

    龙鱼类具尖吻和流线型的细长体型,是中生代早期海洋鱼群中的顶级捕食者。经历晚二叠世生物大绝灭(EPME)后,龙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辐射,并于中三叠世时期在形态特征及适应策略上发展出可观的多样性。先前的化石记录显示,曾经全球广布的龙鱼类似乎自晚三叠世开始收缩至西特提斯洋。当时海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热点——东特提斯洋区中国华南晚三叠世海相地层中迄今尚无龙鱼类的记录,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该地区更低层位(如中三叠世盘县-罗平生物群和兴义生物群)的数个化石库(Lagerstätten)却保存有高度多样化的龙鱼类化石。报道了产自中国西南地区(黔西南和滇东地区)晚三叠世早期的关岭生物群的龙鱼属(Saurichthys)一新种——饕餮龙鱼(Saurichthys taotie sp. nov.)。饕餮龙鱼体型中等,其主要特征有:下鳃盖骨(subopercle)近三角形且外侧具密集纵纹,颅顶后部纹饰较弱,吻部前端背缘发育显著的纵嵴。作为龙鱼类在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区的首次记录,饕餮龙鱼的发现说明当时这一类群的多样性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显著的下降,但它们的地理分布实际上比先前的认识广阔得多。此外,饕餮龙鱼保留了一些此前仅见于早三叠世同类的特征,为认识龙鱼类的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历史带来新的思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云南丽江盆地中始新世奇蹄类化石再研究及 Diplolophodon的修订
    白滨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26-4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721
    摘要350)   HTML30)    PDF (3507KB)(386)    收藏

    云南西部丽江盆地中始新世丽江组中的哺乳动物群以奇蹄类占据优势,之前已经报道了13个种,丽江动物群的时代被认为从伊尔丁曼哈期延续到沙拉木伦期。重新研究了丽江盆地的部分奇蹄类化石,认为Rhodopagus yunnanensisLijiangia zhangae的次同物异名,而后者具有和Lophiohippus相似的特征,所以将Lijiangia置于古兽科(Palaeotheriidae)的Anchilophini, 而不是最初有疑问地归入的蹄齿犀科(Hyracodontidae)。Lunania也代表了一类和Paranchilophus相似的古兽而不是爪兽;如果Lophiohippus的正型标本代表了Lunania的上臼齿,那么LophiohippusLunania的次同物异名。通过对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 Diplolophodon的厘定,认为该属包括了3个种:D. similis, D. lunanensisD. xiangshanensis (新组合), 其中丽江盆地的Teleolophus xiangshanensis应归入到Diplolophodon xiangshanensis。丽江盆地的奇蹄类化石组合和垣曲盆地河堤组任村段的奇蹄类化石相似性最高,且丽江动物群的时代应限于中始新世沙拉木伦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CT数据的副云南鱼腰带部位形态再研究
    朱幼安, 王雅婧, 瞿清明, 卢静,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81-8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1126
    摘要586)   HTML568)    PDF (1631KB)(376)    收藏

    腰带部位的形态,以及腹鳍在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中是否存在,是解答脊椎动物附肢如何起源的关键。我国云南曲靖下泥盆统西屯组中的西屯副云南鱼(Parayunnanolepis xitunensis)过去被描述为具有外骨骼和内骨骼的腰带。基于高精度CT数据重新描述了西屯副云南鱼正型标本的腰带部位形态。结果显示副云南鱼并没有像之前描述的那样,同时保存一对大的膜质腰带和对应内骨骼腰带,而是在腰带部位拥有三对成对的膜质骨片,以及一块较大的中线膜质骨片。这些成对的膜质骨片是平坦的,位于躯体腹面,区别于其他早期有颌类拥有背侧叶的膜质腰带。目前仍没有决定性证据证明副云南鱼是否具有内骨骼腰带。比较早期有颌类各大类群中腰带部位膜质骨骼形态,可以看到腰带部位同时存在成对和中线膜质骨片这一型式在这些大类群中也有发现,可能是有颌类的祖征。有颌类在早期演化中可能将腰带部位的膜质骨片整合入不同的功能结构单元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马氏副渤海鸟(鸟翼类:反鸟类)新标本对鸟类头骨早期演化的意义
    王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90-107.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217
    摘要645)   HTML540)    PDF (7158KB)(341)    收藏

    反鸟类是目前已知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中生代鸟类类群,已有超过60个反鸟类物种在近乎所有的大洲相继被发现,其存续时间贯穿整个白垩纪。多数反鸟类以及其他早期鸟翼类的化石材料多以二维平面的形式保存,而且鸟翼类头骨的骨骼大都轻薄而不易保存为化石,这些因素对研究早期鸟类头骨的形态学特征造成很大困难。早期鸟翼类头骨化石的稀缺极大地限制了关于恐龙相对笨重和非可动性的头骨与鸟类质轻而具有可动性的头骨之间如何演化的研究。报道了一件反鸟类渤海鸟科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的新标本,并对其头骨形态进行了三维复原。研究结果显示副渤海鸟保留了原始的非鸟类恐龙所具有的颞区和腭区结构,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头骨区域在演化上相对保守,以及多数鸟翼类原始类群仍然保留了非可动性头骨这一最近提出的假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哈密南湖戈壁首次发现恐龙蛋
    王强, 邢浩, 石海涛, 方开永, 朱旭峰, 周明笑, 汪筱林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324-327.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801
    摘要450)   HTML25)    PDF (1500KB)(332)    收藏

    报道了新疆哈密南湖戈壁首次发现的恐龙蛋,包括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和椭圆形蛋未定种(Ovaloolithus oosp.)。这些恐龙蛋的发现不仅扩展了长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的古地理分布,而且表明南湖戈壁含蛋岩层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末期;该地层是否可与吐鲁番盆地的苏巴什组进行对比还有待进一步工作确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内蒙古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研究
    李琪, 李茜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1): 43-7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1123
    摘要208)   HTML16)    PDF (5127KB)(303)    收藏

    内蒙古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区是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沙拉木伦期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地和经典产地。在以往的研究中鲜少有关于这一地区啮齿类化石的报道。近来,在该地区沙拉木伦组下部地层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经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它们被归入1超科4科7属9种,包括梳趾鼠超科的Yuomys cavioides, Gobiomys neimongolensis, G. exiguus以及G. asiaticus; 跳鼠科Allosminthus uniconjugatusPrimisminthus shanghenus; 仓鼠科Pappocricetodon rencunensis; 壮鼠科Hulgana cf. H. ertnia和圆柱齿鼠科Proardynomys ulausuensis。乌拉乌苏沙拉木伦组下部与额尔登敖包“下红层”的啮齿类组合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共同构成了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综合二连盆地乌拉乌苏地点沙拉木伦组下部以及额尔登敖包剖面“下红层”的啮齿类化石,运用最小个体数的方法对二连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的组分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梳趾鼠类最具优势,跳鼠类和仓鼠类次之。通过物种多样性分析,二连盆地古近纪啮齿类动物群呈现出早中始新世以梳趾鼠类为主导类群到晚始新世以仓鼠、跳鼠类为主导类群的转变。内蒙古二连盆地和山西垣曲盆地沙拉木伦期啮齿类动物群的特征存在差异,很可能是由两个动物群所处不同的区域环境所造成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副竹鼠(拟速掘鼠亚科,鼠超科)一新种在甘肃临夏盆地的发现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271-277.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403
    摘要374)   HTML28)    PDF (1009KB)(282)    收藏

    西北大学的野外考察队于2018年5月在甘肃广河县下杨湾附近的柳树组岩层的地表采得一啮齿类头骨的前部。该头骨的基本形态符合副竹鼠(Pararhizomys)的属征,但个体要比该属现已知的种都小,可能代表副竹鼠类一新种,命名为小副竹鼠(Pararhizomys parvulus)。新种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很小;臼齿齿冠较高,上臼齿系前侧高冠和舌侧高冠;M1‒3的舌侧内凹垂向深于颊侧的中凹;M3冠面视显示内凹和中凹均横向延伸,彼此稍重叠,内凹宽于中凹。根据Pararhizomys的进化趋势,在副竹鼠已知的4个种中,P. parvulusP. huaxiaensis共有上臼齿具舌侧高冠和M3具横向延伸的内凹和中凹的特点,两种可能组成姐妹组。根据其臼齿的齿冠更高和内凹垂向深度更深的特点判断,P. parvulus可能比Pararhizomys目前已知的种(包括P. huaxiaensis)都进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云贵地区中三叠世近鲱形类贵州中华真颌鱼( Sinoeugnathus kueichowensis)的分类学修订
    冯东昊, 徐光辉, 马昕莹, 任艺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3): 161-18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703
    摘要441)   HTML96)    PDF (51651KB)(270)    收藏

    小型近鲱形类(Halecomorphi)贵州中华真颌鱼(Sinoeugnathus kueichowensis)发现于中国云贵地区中三叠世拉丁期海相地层中,曾被归入弓鳍鱼目(Amiiformes)真颌鱼科(Eugnathidae)。基于模式标本和15块新标本的详细观察,对该属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分类学修订。对这些标本的研究揭示了该属种在早前研究中一些未被描述或识别错误的形态特征,包括斧状的眶前骨,两个宽大的次眶骨,上颌骨具有感觉管和三对额外肩胛骨。首次将中华真颌鱼纳入近鲱形类分支系统学研究中;结果显示,中华真颌鱼与云南罗平安尼期的复兴鱼(Subortichthys)构成姐妹群,两者与欧洲圣乔治山地区拉丁期的Allolepidotus和始真颌鱼(Eoeugnathus)一起组成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底部的一个单系群(命名为复兴鱼科)。中华真颌鱼的分类学修订为了解预言鱼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古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中新世轭齿象类新材料及有关分类厘定
    张晓晓, 杨絮, 孙燕, 王洪江, 杨蓉, 陈善勤, 王世骐, 李虹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142-16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308
    摘要317)   HTML43)    PDF (3100KB)(243)    收藏

    中国中新世的轭型齿长鼻类化石虽然分布广泛,但材料稀少,分类上经历了从多个轭齿象(Zygolophodon)种到全部归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一个种的状态。戈壁轭齿象既包含轭型化程度较高的纤细型也包含介于轭型齿和丘型齿中间的粗壮型。最近,随着粗壮型被归入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以及新材料的发现,有必要对中国中新世的轭齿象类进行重新厘定。结合已知的纤细型轭齿象颊齿材料和新发现的玛姆象科(Mammutidae)材料,对中国中新世轭齿象类材料进行研究,认为轭型化程度较高的纤细型种类包括内蒙古轭齿象(Z. nemonguensis)、格氏轭齿象(Z. gromovae)、集宁轭齿象(Z. jiningensis)、庆义轭齿象(Z. chinjiensis)以及归入小龙潭嵌齿象(Gomphotherium xiaolongtanensis)的两件标本,都应该归入传统意义上的轭齿象属,因为它们臼齿齿脊尖锐,主齿柱前后新月嵴成细嵴状,中心小尖消失或发育很弱,副齿柱中附锥分裂,轭齿嵴发育,侧视齿柱呈Ʌ形,齿谷V形,这些零散的颊齿形态与欧洲苏黎世轭齿象(Z. turicensis)正型标本相似,由于材料比较缺乏,暂将其归为苏黎世轭齿象相似种(Zygolophodon cf. Z. turicensis)。来自甘肃和政、内蒙古通古尔、宁夏同心和新疆准噶尔的新材料,轭型化程度较低,对应于介于轭型齿和丘型齿之间的粗壮型,将其分别归入中新乳齿象属的戈壁种(Miomastodon gobiensis)和同心种(M. tongxinensis)。与戈壁种相比,同心种的臼齿主齿柱前后新月嵴发育更弱,前后中心小尖更大。地质时代及地理分布表明,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中国北方的轭齿象类主要以Miomastodon为主。新材料的发现和对整个轭齿象类的重新厘定,为玛姆象类从欧亚大陆向北美的扩散以及在中国本土的演化提供了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山西天镇辛窑子早更新世马科化石新材料
    董为, 白炜鹏, 刘文晖, 张立民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3): 212-24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926
    摘要290)   HTML9)    PDF (14734KB)(242)    收藏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的研究系统记述了马科化石的5个种,加上此前曾记述过的1个种,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马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古马型马有4种: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德氏马(E. teilhardi)、黄河马(E. huanghoensis)和古马(E. stenonis); 两种三趾马: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 (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和山西近三趾马(H. (Plesiohiparrion) shanxiense)。研究表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新出现的古马型马的多样性是显著的,仅在辛窑子动物群中就有4种。而延续到早更新世的三趾马这些新近纪残留类群在辛窑子动物群中仍然有两个种。三门马和中国长鼻三趾马是早更新世期间真马与三趾马共存的最典型代表。它们在中国的产出地点很多,分布也较广,并有较大幅度的重叠。辛窑子动物群中马科化石种类的多样性表明它们所依赖摄食的植被也应存在较大的多样性。高冠的颊齿和发育的白垩质及完全臼齿化的前臼齿指示这些马科种类食物粗糙,很可能是单子叶草类。它们的栖息地应为草原草甸环境,且其范围较大,以便满足6个马科种类在那里摄食与活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乌兰齿犀 Ulanodon取代蹄齿犀类乌兰兽 Ulania Qi, 1990(奇蹄目,哺乳动物纲)
    白滨, 齐陶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2, 60 (4): 328-32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722
    摘要334)   HTML20)    PDF (321KB)(224)    收藏

    齐陶( 1990a )命名了采自内蒙古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中始新统地层的蹄齿犀新属种——威氏乌兰兽Ulania wilsoni, 但该属名已经被一种寒武纪的三叶虫Ulania Lin & Zhang, 1979 所占用;因此我们提出以乌兰齿犀Ulanodon nom. nov.取代Ulania Qi, 1990 。“Ulan” (乌兰)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 同时也意指标本当时被认为的产出层位“乌兰戈楚组”; 希腊语“-odon”是蹄齿犀科中常用的词根,意为“牙齿”。感谢John Ponting先生对Ulania异物同名的告知,和王元青研究员对Ulanodon新属名称和文章内容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缅甸中始新世晚期邦塘组 Paukkaungmeryx minutus (鲸偶蹄目,古鼷鹿科)新材料
    Stéphane DUCROCQ, Yaowalak CHAIMANEE, Olivier CHAVASSEAU, Aung Naing SOE, Chit SEIN, Jean-Jacques JAEGER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3): 182-197.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522
    摘要171)   HTML13)    PDF (3229KB)(209)    收藏

    描述了缅甸中部邦塘组Myaukse Kyitchaung地点原始反刍类古鼷鹿科小包康鼷鹿(Paukkaungmeryx minutus Ducrocq et al., 2020)的牙齿新材料。新材料的上臼齿与正型标本相比形态上仅有微小的变异,如更加发育的颊侧和舌侧齿带。下颊齿具有原始的特征,包括:简单的p4, 下臼齿呈丘月齿型,以及下三角座后壁无“褶”状结构。新材料的发现使Paukkaungmeryx成为邦塘发现的第二个同时保存上、下牙齿的古鼷鹿科成员,也展现了古鼷鹿科早期演化的复杂历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钙化软骨中的软骨细胞比骨细胞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埋藏学实验初探
    艾莉达, 吴倩, 李东升, 李志恒,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108-12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309
    摘要227)   HTML520)    PDF (3155KB)(198)    收藏

    近期,在发现于美国和中国的两例早白垩世恐龙中报道了保存有细胞核物质和生物分子的软骨细胞的存在。基于多种原因,研究人员认为,钙化软骨比骨骼更有可能保存远古细胞。通过针对影响细胞保存的最主要因素:机体死亡后细胞自溶过程的停止,对这一假说进行了首次实验验证。以家鸭 (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为模型,比较了在不抑制自溶酶的情况下,自然埋藏60天内,软骨细胞和骨细胞的自溶过程。埋藏后的15天内,几乎所有骨细胞均发生了自溶,而钙化软骨细胞则基本未受影响。埋藏30天后,所有骨细胞均已自溶,但一些软骨细胞在埋藏60天后仍然存在。因此,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钙化软骨细胞仍然能够在动物机体死亡后存活数月之久,而这一时间足以实现矿化过程。这一结果与一些法医文献中的数据相吻合,表明透明软骨细胞在机体死亡后能够长时间抵抗分解,且支持了钙化软骨比骨骼更有保存细胞结构的潜力的假说,尤其是在未能快速矿化的化石中。然而,由于所使用的标本预先经过冷冻,所观察到的自溶模式也有可能是细胞由于冰晶形成而死亡的结果,而非严格的自溶过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新鲜标本开展实验以提高结论的准确度。无论如何,研究明确显示透明软骨和钙化软骨的软骨细胞受到冷冻的影响比骨细胞更小。这暗示软骨细胞比骨细胞更可能在发现于永久冻土的化石或木乃伊中保存下来,而软骨(包括透明软骨和钙化软骨)可能是比骨骼更为理想的古DNA研究对象。尽管有必要对未经冷冻的新鲜样品进行后续实验并辅以DNA测序,建议古DNA专家将保存在热带和温带环境的化石中的钙化软骨作为古DNA分析的新对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甘肃临夏盆地椒子沟组上部满散村小哺乳动物群
    王伴月, 邱占祥,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2): 123-14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112
    摘要331)   HTML40)    PDF (9452KB)(196)    收藏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15年在甘肃临夏盆地东乡县满散村附近的椒子沟组上部首次发现的6属10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4个属(Sinolagomys, Litodonomys, HeterosminthusYindirtemys)已知最早出现于晚渐新世;两个种(Sinolagomys kansuensisHeterosminthus lanzhouensis)仅在晚渐新世出现过。该动物群(及其产出地层)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可称为晚渐新世满散村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有一些在牙沟动物群(产于椒子沟组下部)中尚未出现的更晚的属种,并且缺少那些在牙沟动物群中存在的较古老的属种。结合两个动物群的产出层位,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要比牙沟动物群晚。如果牙沟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渐新世早期,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晚期。这样,椒子沟组可能代表了整个晚渐新世时期的沉积。满散村动物群与亚洲已知的生物带和中国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比我国内蒙古乌兰塔塔尔生物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和C1的时代要晚,而与我国西北地区峡沟、塔奔布鲁克、伊克布拉格和铁尔斯哈巴合动物群(或组合)时代相近,比石羌子沟动物群的时代稍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河北磁县九龙口中中新世动物群中真犀的再研究
    李世杰,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3, 61 (3): 198-21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630
    摘要267)   HTML5)    PDF (1864KB)(192)    收藏

    现代犀牛都属于犀科中的真犀族,目前中国最早的真犀族动物化石记录是来自河北磁县九龙口中中新世的磁县“双角犀”, 化石材料为幼年头骨和下颌。分析研究认为:这个物种与现生的双角犀Dicerorhinus的确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头骨结构上的差异,不应该被归入现生属。九龙口的真犀其实更加接近欧洲中中新世的拉尔泰犀Lartetotherium, 尤其是西班牙La Retama中中新世的材料,并应该归入该属。这一发现指示此时在欧亚大陆两端存在生物迁徙交流。九龙口动物群是中国中中新世目前唯一记录有真犀族动物的化石点,说明其环境相对湿润封闭,和当时中国更靠西北的化石点存在差异。研究发现鼻切迹位置是真犀族动物演化中具有较好演化水平指示意义的特征。现生苏门犀鼻切迹相对靠前以及其整体与磁县拉尔泰犀的相似性,指示这个属在与史蒂芬犀、披毛犀等更特化的双角犀分化后超过1000万年的演化历史中,只经历了比较小的形态学变化,这可能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环境相对稳定,选择压力较低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