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9-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1 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 次学术会议暨纪念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会议在太原召开
    陈平富
    2009, 47(3):  165-177. 
    摘要 ( )   PDF (14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空棘鱼属的修订与系统发育分析
    耿丙河,朱敏,金帆
    2009, 47(3):  165-177. 
    摘要 ( )   PDF (14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在云南富源中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发现的新材料,对关岭贵州空棘鱼(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进行了补充描述,并修订了鼻骨、顶骨、后顶骨、额外肩胛骨、眶后骨、偶鳍、鳞片等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贵州空棘鱼属与Whiteia + Piveteauia 构成姐妹群,其共有离征包括:两对顶骨的大小相近,第一背鳍鳍条数小于8。建议将贵州空棘鱼属归入怀特鱼科(Whiteiidae)。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
    尚庆华,李淳
    2009, 47(3):  178-193. 
    摘要 ( )   PDF (44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一直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 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 (Maisch et al., 2006)。虽然Maisch et al. (2006)对G. 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 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地区,包括5个种(Merriam, 1895, 1902, 1908)。由于建立这些种的化石材料均保存不好,尤其是模式种仅建立于几块背椎、背肋和两块耻骨之上,导致有关萨斯特鱼龙属和萨斯特鱼龙科的一些特征的定义不明确。后人倾向于将已建立的种进行归并,即将Shastasaurus alexandrae、S. altispinus和S. osmonti划归模式种S. pacificus, 将S. careyi另归入Shonisaurus sp.。虽然萨斯特鱼龙类的其他属,如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Pessosaurus等,在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等地的中、晚三叠世地层中被陆续发现和报道,但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材料外,其他地区发现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均未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将G. tangae归入萨斯特鱼龙属主要依据对该种模式标本(Gmr 009)的重新观察和对该种一新材料(IVPP V 11853)头后骨骼的深入研究。两骨架的头后部分尤其是前肢和肩带均表现出与已知的萨斯特鱼龙属各种的极大相似性,具体包括:椎体稍短;颈肋近端双头;尾椎腹侧Y型人字骨发育;锁骨细长,中部向后弯;乌喙骨斧状,中部收缩形成前后缘不对称的“茎”;肩胛骨呈宽的镰刀状,前缘强烈外展;肱骨、桡骨、尺骨均较短;肱骨和桡骨前缘具凹缺;桡骨明显大于尺骨,桡骨后缘和尺骨前缘略凹入;相对较大的桡腕骨等。腰带和后肢特征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属差别不大。除头后骨骼特征外,关岭材料的头骨特征也与萨斯特鱼龙属惟一的一个保存有部分头骨骨骼的S. alexandrae的特征大体相符,如具有大的、前后略拉长的眼眶,相对较窄的颊部,横向伸展的鼻骨和额骨的接触面,颞孔稍小于眼眶等。同时,通过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各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萨斯特鱼龙属的荐前椎数目在55个左右,且指(趾)骨为3指(趾),但鉴于已经发现同属于萨斯特鱼龙类的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等属或者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或者指(趾)骨为4指(趾),同时迄今为止尚无完整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标本被发现,有关其荐前椎数目和指(趾)骨列数仅是推测,因此基于中国贵州关岭的标本,本文认为萨斯特鱼龙属很可能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同时指骨(趾骨)是4指(趾)。在观察和对比了众多产于关岭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基础上,将邓氏贵州鱼龙、亚洲杯椎鱼龙和美丽盘江龙厘定为邓氏萨斯特鱼龙,并对该种的头后骨骼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是萨斯特鱼龙属的分子第一次在中国被确认,为了解该属鉴定特征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信息。
    辽宁早白垩世会鸟一新种
    Pauline PROVINI,周忠和,张福成
    2009, 47(3):  194-207. 
    摘要 ( )   PDF (1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辽宁朝阳大平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湖相地层中发现的会鸟化石一新种,窄脊会鸟(Sapeornis angustissp. nov.)。尽管新种正型标本属于一亚成年个体,但除个体较小外,还在许多特征上很容易与属型种(朝阳会鸟)相区别。例如,不超过6枚荐椎,肱骨的三角脊和气窗均较细窄,三角脊远端的背突不显著尖锐,乌喙骨具有较长的肩峰突,叉骨枝较细,叉骨突较短,第一掌骨以及耻骨突均相对较短等。和始祖鸟以及其他已报道的会鸟标本一样,新种材料没有保存胸骨,肋骨上也未见钩状突起,推测这两种结构可能在个体发育的晚期才开始骨化,上述标本均为发育早中期的个体。会鸟新种的发现为这一基干的原始鸟类提供了新的解剖特征,并表明在会鸟的演化过程中存在个体的逐步增大以及一些形态特征的特化现象。这一新的发现还为分析早白垩世陆地生态系统的鸟类多样性增添了新的资料。
    准噶尔盆地北缘顶山盐池组中新世哺乳动物
    吴文裕,孟津,叶捷,倪喜军,毕顺东,魏涌澎
    2009, 47(3):  208-233. 
    摘要 ( )   PDF (5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顶山盐池组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流域新建立的一个新近纪岩石地层单位(孟津等,2008)。2006年本文作者在该组地层中采集了以小哺乳动物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这里记述的化石采自位于同一陡坎的相距约1.6 km的两个剖面上的3个化石点,分属两个层位。化石点XJ 200613(46°24.572′N; 87°28.541′E)和XJ 200617(46°24.479′N; 87°29.818′E)都位于顶山盐池组的底部层位:前者位于该组底界2.3 m之上,后者则位于该组底部砂岩透镜体中。除少数大哺乳动物外,从这两个地点采集到的化石都是由筛洗法获得的小哺乳动物。另一个化石层位位于剖面的上部,在建组剖面中位于距底界34.5 m、距顶界12.4 m处,在该层位的化石点XJ 200614(46°24.757′N; 87°28.476′E)采集到一些大哺乳动物的牙齿碎片。这里将底部和上部层位的化石分开描述。 顶山盐池组底部XJ 200613和XJ 200617两个化石点有相当多共同的小哺乳动物(见表5),同归于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放在一起描述。该动物群总共有22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种和4个大哺乳动物种,分属食虫目、翼手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7个目的16科:鼩鼱科、鼹鼠科、蝙蝠科、鼠兔科、沙鼠科、仓鼠科、睡鼠科、始鼠科、跳鼠科、林跳鼠科、松鼠科、梳趾鼠科、啮齿目不定科、鹿科、马科和熊科。其中小哺乳动物中有11个种和1个属与通古尔期的默尔根动物群分子相同(见表5):Alloptox gobiensis, Desmatolagus sp., Heterosminthus orientalis, Protalactaga major, P. grabaui, Democricetodon lindsayi,D. tongi, Megacricetodon sinensis, M. pusillus, Plesiodipus leei, Miodyromys sp.和Keramidomys fahlbuschi。大型哺乳动物中能鉴定的属种Anchitherium和Hemicyon cf. H. stehlini也是通古尔动物群中曾有记载的属。此外有两种不能鉴定到属种的鹿科动物牙齿碎片。 邱铸鼎等(2006)基于近20年来对内蒙古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研究的新进展,将通古尔期的动物群进一步细分为推饶木、默尔根和铁木钦三个次级动物群。认为这三个动物群的产出层位和动物组成代表了时代早晚不同的序列。顶山盐池组底部动物群中不具有铁木钦动物群中较为进步的Plesiodipus progressus, 也没有较早的推饶木动物群中所含有的从渐新世和早中新世延续下来的属,如Prodistylomys和Tachyoryctoides,以及较为原始的食肉动物,其时代应与默尔根动物群相当。 新近,对2008年夏季采集的小哺乳动物的初步鉴定表明,顶山盐池组上部层位的时代不会晚于晚中新世的最晚期。因此顶山盐池组上部含化石层位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晚期,顶山盐池组的时代应该为中中新世中期至晚中新世晚期。 文内的测量数据,若无特殊说明,均为: 齿冠长度´宽度;单位为毫米(mm)。
    广西下泥盆统大瑶山群盔甲鱼类的新发现
    王俊卿,王士涛,朱敏
    2009, 47(3):  234-239. 
    摘要 ( )   PDF (24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象州县大乐乡泥盆系剖面是华南象州型(底栖相)泥盆系的标准剖面(侯鸿飞、王士涛,1988),其下部大瑶山群为一套厚达上千米的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沉积,底部以一层约2 m厚的砾岩与下伏的前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白顺良等,1982)。大瑶山群岩性单一,化石稀少且保存不佳,生物地层学研究程度较低。根据沉积特征和区域地质对比,白顺良等(1982)和侯鸿飞、王士涛(1988)认为,大瑶山群的沉积时代大致与广西六景地区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的时代相当,为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钟铿等(1992)认为其上部大致相当于那高岭组,中下部可与莲花山组对比。本文记述的材料为无颌类盔甲鱼亚纲的一新属、新种,采自大乐大瑶山群的中部,代表了该群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首次记述,也为区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古鱼类学依据。
    中国内蒙古的阿尔丁鼠(Ardynomys)化石
    王伴月,孟津
    2009, 47(3):  240-244. 
    摘要 ( )   PDF (9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丁鼠(Ardynomys)是圆柱齿鼠科(cylindrodontids)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和北美的晚始新世,在亚洲主要发现于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虽然Dawson (1968)和王伴月、王培玉(1991)报道了在我国内蒙古也有Ardynomys化石存在,但未描述比较,其性质并不很清楚。为了了解中国的Ardynomys的真正性质,在此对在内蒙古采集的有关标本作简要描述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