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10-20
    上一期   
    从黄海之滨到青藏高原:邱占祥先生的学术高度
    邓涛
    2025, 63(4):  253-265. 
    摘要 ( )   HTML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邱占祥先生的学术人生呈现出一幅跨地域的科研图景:出生于黄海之滨青岛的他,毕生致力于探索陆地哺乳动物演化的奥秘。早年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60届的系统训练,为其奠定了扎实的学科根基。归国后,邱先生扎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征程。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他的职业生涯带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1982~1984年荣获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在美因茨古腾堡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研究;1982~1999, 领导了中德、中美和中瑞(士)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合作计划。他的学术领导力在其职业生涯中尤为突出,1991~1995年执掌研究所期间,推动了多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科考项目。他的科研足迹横跨内蒙古戈壁至青藏高原,从山西榆社盆地到甘肃临夏盆地,主持的 “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研究” 国家攀登计划,开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范式。在学科建树方面,邱占祥先生取得了三大标志性成就:破解华南古新世红层哺乳动物群的演化密码,厘清巨犀化石的谱系脉络,建立了中国新近纪陆相地层的生物年代标尺并对其所含的肉食类与奇蹄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就为解析6600万年以来哺乳动物适应环境变迁的演化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链,不仅使其荣膺了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更在国际新生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领域刻下中国印记。

    美国加州晚中新世食肉类扩散类群与其迁移路线及古环境的指示
    曾志杰, 王晓鸣
    2025, 63(4):  266-276.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813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813
    摘要 ( )   HTML ( )   PDF (10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北界的新近纪脊椎动物化石记录了至少三次大规模的食肉类动物迁移,物种在北美和欧亚大陆之间双向交流。参与这些大规模迁移的类群以及其事件发生的地质年代被认为受白令陆桥过滤性机制主导,但是目前对于在这三波主要的迁移事件之外更罕见的其他物种迁徙现象却缺乏类似的框架来诠释。针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晚中新世Black Hawk Ranch (黑鹰牧场)和Cuyama Valley (库亚玛谷)动物群里还未报道的小型食肉类化石进行了描述和研究。结果显示鼬科Sthenictis, Hoplictis两个属和小熊猫科Alopecocyon属在北美洲西部的化石记录相对这些属在其他全北界的化石出现时代更晚,这表明北美洲西部沿岸的迁移路线可能代表了比内陆地区更为稳定和有利的生态环境,甚至可能作为残遗种的保护区。居住于现代沿海生态过渡地区的哺乳动物群拥有同时利用海生和陆生资源的地理优势,这一现象指示晚中新世时期,加州、俄勒冈州及华盛顿州一带的生态环境条件可能是促进跨大陆迁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斑鬣狗(Crocuta)和硕鬣狗(Pachycrocuta)的生态功能之分化——对淮南标本的重新评估
    刘金毅, 曾志杰, 金昌柱, 郑龙亭, 孙承凯, 同号文
    2025, 63(4):  277-32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91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912
    摘要 ( )   HTML ( )   PDF (406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斑鬣狗(Crocuta)和硕鬣狗(Pachycrocuta)是第四纪期间欧亚大陆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鬣狗,仅由裂齿的形态便可加以区分。然而,二者非裂齿的形态差异却不甚明显,过往的研究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面对破碎的标本时,尤其是在裂齿破损或缺失的情况下,时常会导致分类鉴定错误,并进一步导致对有关类群在古动物地理分布和生物年代学上的错误认识和推断。通过一系列的形态学比较和数据统计分析(单元、双元和多元分析等), 对曾志杰等(2008)研究发表的安徽淮南碎骨型鬣狗进行了重新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西裂隙的标本并非斑鬣狗,而是属于佩里硕鬣狗(Pachycrocuta perrieri); 大顶山的标本才是斑鬣狗的真正代表,它可能是迄今中国境内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的最早化石记录。此外,系统总结并分析了斑鬣狗与硕鬣狗在齿颌形态上的差异,并阐述了相应的生态功能意义。研究认为硕鬣狗仍保留了一定的主动捕杀能力,其强壮的犬齿和下颌联合部等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在觅食行为上表现出与斑鬣狗类似的灵活弹性:既能机会腐食也能主动捕猎。最后,大致恢复和重现了自更新世以来,华东地区鬣狗的动态演化历史。

    中国北方萨拉乌苏动物群首次发现洞狮头骨
    江左其杲, 李虹, 山口诚之, 琼安·马杜雷利-马拉佩拉, 张建升, 马慧敏, 郭丁歌, 李世杰, 付娇, 张晓晓, 李春晓, 谢坤, 同号文, 刘金毅, 王世骐, 邓涛
    2025, 63(4):  323-33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704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704
    摘要 ( )   HTML ( )   PDF (628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洞狮(Panthera spelaea)是中晚更新世冰期动物群的典型代表。该类群的化石在整个全北界均有记录,广布于欧洲,北亚,北美洲,但中国的发现却极为稀少。报道了发现于中国北方萨拉乌苏动物群的一具近乎完整的洞狮头骨化石。尽管其牙齿大部分已破损或缺失,但该头骨,尤其是在颅基区域,显示出了洞狮的关键特征。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宽阔而短的鼻骨、宽阔的吻部且无犬齿后的收缩、膨大的外鼓骨、扁平的内鼓骨、分离的茎乳孔与舌骨窝以及向内侧延伸扩展的舌下神经孔。该颅骨尺寸超出了已知北亚和北美洲的白令洞狮(P. spelaea vereshchagini)的变异范围。而形态测量学分析显示,该头骨完全落入欧洲洞狮的范畴,这表明洞狮亚种的地理区划可能较既往认知更为复杂。在萨拉乌苏动物群,洞狮与古菱齿象属(Palaeoloxodon)动物群共存,这一现象较为罕见(一般与猛犸象共存), 揭示了洞狮在食性选择和环境适应方面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内蒙古瘤齿短面猬(劳亚食虫目,猬科)新材料兼论中国的短面猬类
    李录, 李强, 王晓鸣
    2025, 63(4):  335-34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91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910
    摘要 ( )   HTML ( )   PDF (234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产自中国内蒙古晚渐新世早期的瘤齿短面猬(Exallerix pustulatus)新材料,补充和厘定了该种的下颌和下齿列特征,并与其他短面猬属种进行了初步比较。瘤齿短面猬此前仅见于蒙古湖谷地区塔钦郭勒(Taatsiin Gol)的三达河组(Hsanda Gol Formation); 苏尼特左旗的新材料代表了Exallerix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还对中国其他短面猬材料进行了讨论,结果肯定了皋兰山后短面猬(Metexallerix gaolanshanensis)的有效性,并认为其生存年代为晚渐新世晚期,约25 Ma; 内蒙古大庙16地点的短面猬材料很可能归入到准噶尔合短面猬(Synexallerix junggarensis), 而非皋兰山后短面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