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斑鬣狗(Crocuta)和硕鬣狗(Pachycrocuta)是第四纪期间欧亚大陆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鬣狗,仅由裂齿的形态便可以加以区分。然而,二者非裂齿的形态差异却不甚明显,过往的研究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面对破碎的标本时,尤其是在裂齿破损或缺失的情况下,时常会导致分类鉴定错误,并进一步导致对有关类群在古动物地理分布和生物年代学上的错误认识和推断。通过一系列的形态学比较和数据统计分析(单元,双元和多元分析等), 对曾志杰等(2008)研究发表的安徽淮南碎骨型鬣狗进行了重新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西裂隙的标本并非斑鬣狗,而是属于佩里硕鬣狗(Pachycrocuta perrieri); 大顶山的标本才是斑鬣狗的真正代表,它可能是迄今中国境内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的最早化石记录。此外,系统总结并分析了斑鬣狗与硕鬣狗在齿颌形态上的差异,并阐述了相应的生态功能意义。研究认为硕鬣狗仍保留了一定的主动捕杀能力,其强壮的犬齿和下颌联合部等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在觅食行为上表现出与斑鬣狗类似的灵活弹性:既能机会腐食也能主动捕猎。最后,大致恢复和重现了自更新世以来,华东地区鬣狗的动态演化历史。
刘金毅, 曾志杰, 金昌柱, 郑龙亭, 孙成凯, 同号文. 斑鬣狗(Crocuta)和硕鬣狗(Pachycrocuta)的生态功能之分化——对淮南标本的重新评估. 古脊椎动物学报,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912.
LIU Jin-Yi, Zhijie Jack TSENG, JIN Chang-Zhu, ZHENG Long-Ting, SUN Cheng-Kai, TONG Hao-Wen. Eco-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Crocuta and Pachycrocuta: a Huainan specimen reappraisal. Vertebrata Palasiatica,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