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古脊椎动物学报
前言:纪念周明镇院士诞辰100周年
王元青
2018, 56(3): 177-179.
摘要
(
)
PDF
(3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下白垩统阜新组真兽类哺乳动物新带氏远藤兽(Endotherium niinomiiShikama, 1947)再研究
王元青,楠桥直,金 迅,李传夔,濑户口烈司,高春玲,刘金远
2018, 56(3): 180-192.
摘要
(
)
PDF
(38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正型标本的印痕和翻制的模型,对产于辽宁阜新新邱阜新组的早白垩世真兽类哺乳动物新带氏远藤兽(Endotherium niinomii Shikama, 1947)进行了重新研究。对照Shikama (1947) 的原始描述,将E.niinomii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下臼齿从m1到m3逐渐变小;下三角座和下跟座的高差不是很大;下臼齿的齿尖钝;下原尖比下前尖和下后尖大, 并且下前尖和下后尖高度相近;可能有5个前臼齿, 并且p3不明显变小。这些特征组合足以将该属与其他的白垩纪真兽类相区别,因此认为Endotherium niinomii是一个有效种。
内蒙古二连盆地沙拉木伦地区中始新世全脊貘(Teleolophus)(奇蹄目:貘超科)头后骨骼研究
白 滨, 王元青, 孟 津
2018, 56(3): 193-215.
摘要
(
)
PDF
(43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是亚洲中始新世地层中常见且特有的貘类,目前包括了5个属。但已知的戴氏貘材料大部分都是破损的上、下颌骨,仅有Deperetella保存有部分头后骨骼。仅依据牙齿的特征,戴氏貘在貘超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有很大争议,比如沼貘科的Colodon, 脊齿貘(lophialetids)或红山貘(rhodopagids)都被认为可能和戴氏貘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最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不同地点和层位采集到数量丰富的戴氏貘化石,其中包括头骨和头后骨骼材料。本文即是对其中采自沙拉木伦地区乌兰胡秀地点全脊貘(Teleolophus)头后骨骼的研究报告,材料包括前足、后肢及后足。通过对全脊貘头后骨骼的形态描述,以及和相关类群(Deperetella, Lophialetes, Heptodon, Helaletes和Colodon)的比较,表明全脊貘属和戴氏貘属具有很多相似特征,支持了两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长而纤细的四肢,后足三趾;月骨较长而窄,其近端桡骨关节面内侧缘略凹;巨骨近端的头状隆起位置靠前,外侧具有和Mc IV的关节面;股骨滑车略微不对称;腓骨非常退化,甚至和胫骨愈合;Mt III与骰骨关节;Mt 主要在后方与外楔骨关节。虽然全脊貘头后骨骼也有一些和脊齿貘(Lophialetes)相似的特征,但考虑到两者臼齿上明显的区别,它们在骨骼上的相似特征可能归因于平行演化的结果。和全脊貘相比,Colodon的头后骨骼和Heptodon的更为接近,表明后两者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但戴氏貘科在貘超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以及和沼貘科(Helaletidae)的亲缘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形态特征和后肢的“三元图”分析都表明,全脊貘已经具有较为快速的奔跑能力,这和同时期的脊齿貘相似。
古脊椎动物学报
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大唇犀属(奇蹄目,犀科)一新种
孙丹辉, 李 雨, 邓 涛
2018, 56(3): 216-228.
摘要
(
)
PDF
(5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并描述了大唇犀属一新种——桑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licenti sp. nov.), 材料为桑志华于1920年在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中采集到的一件关联寰椎的成年头骨和一件成年下颌骨。新种除了具有下颌联合部强烈扩展,i2巨大且内刃上翻,原尖收缩强烈,前刺和小刺发育,前附尖褶和前尖肋微弱等大唇犀属的典型特征之外,还具有前刺和小刺发育并连接形成中凹(P2-M2), 内外齿带退化等特征。新种的进步特征显示其属于大唇犀属内高度特化的类群。新种时代属于保德期,对应于欧洲的MN12-13。根据形态特征对比以及系统发育分析,推断来自晚中新世的桑氏大唇犀是大唇犀属内最进步的类群。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地点晚中新世麝科化石新材料
董 为, 刘文晖, 张立民, 白炜鹏, 蔡保全
2018, 56(3): 229-247.
摘要
(
)
PDF
(36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chlosser (1924)记述了最初发现于内蒙古化德境内或附近的二登图、敖兰卓蕾、哈尔敖包及华坝的古麝(Moschus grandaevus)。1959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化德的另一个地点土城子采集到不少古麝化石。2013年以来作者在土城子进行的野外发掘积累了更多的古麝化石标本。土城子标本在形态和测量数据方面和二登图等地点的古麝非常接近,可以归入同一种。根据现有资料归纳,古麝的地理分布范围自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华北,很可能延伸到华南;其地质时代分布范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食叶型古麝在土城子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出现说明当时土城子一带有森林环境。支序分析显示麝属(Moschus)化石种相互之间的系统关系非常近,可以归并为麝族(Moschini)或麝亚科(Moschinae); Micromeryx更接近麝属和鹿科,它与麝属之间的关系比以前认为的复杂,而Hispanomeryx更接近牛科。
古脊椎动物学报
广西崇左更新世长臂猿化石新材料
张颖奇,金昌柱,王 元,Alejandra ORTIZ,何 锴,Terry HARRISON
2018, 56(3): 248-263.
摘要
(
)
PDF
(3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在对广西崇左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调查的过程中,从年代贯穿更新世的八个地点采集到了33颗长臂猿游离牙齿化石。本文对这些新发现的长臂化石进行了记述,并初步确定了其分类位置。形态和测量的对比表明,这些牙齿不超过现生长臂猿种内变异的范围,且都可以归入一个种内。它们与冠长臂猿属(Nomascus)共有的特征组合表明,这些化石可以归入该属。这些特征包括:上臼齿相对宽,舌侧齿带及唇侧齿带痕迹保留率高;M3长度几乎与M1相等;下臼齿狭窄,并保留唇侧齿带退化痕迹。崇左地区的化石长臂猿的臼齿平均比冠长臂猿属中现生种类稍显大。但是崇左地区的游离牙齿化石材料提供的证据并不足以支持将其归入该属中的某一具体种类。与中国南方更新世其他同时代的大型猿类猩猩(Pongo)和巨猿(Gigantopithecus)不同,长臂猿的牙齿大小并没有随时间发生变化。尽管冠长臂猿属在现今的崇左地区并没有分布,但是在历史时期该属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棱柱形蛋新属种及其意义
王 强,李雨光,朱旭峰,方开永,汪筱林
2018, 56(3): 264-272.
摘要
(
)
PDF
(64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发现于莱阳上白垩统将军顶的半枚蛋化石,据其保存较尖的一端,蛋壳外表面光滑无纹饰,蛋壳较薄,紧密排列的棱柱状壳单元,壳单元边缘由致密的方解石组成,以及气孔较少,气孔呈圆形或椭圆形等特征,将其归入棱柱形蛋科,建立新蛋属新蛋种:梨乡莱阳蛋(Laiyangoolithus lixiangensis oogen. et oosp. nov.)。梨乡莱阳蛋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组成,同时也增加了棱柱形蛋类的古地理分布,并为研究伤齿龙类的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证据。
新闻公告
更多>>
(季刊 1957年创刊)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古脊椎动物学报》编辑部
主编:朱 敏
ISSN 2096-9899
CN 10-1715/Q
淘宝
微店
下载中心
更多>>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论文关联数据共享政策
参考文件格式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