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古脊椎动物学报
本刊主编张弥曼院士荣获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编辑部
2018, 56(2): .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显微成像揭示无颌类盔甲鱼的组织学与内部解剖
盖志琨
2018, 56(2): 93-105.
摘要
(
)
PDF
(45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显微成像已经成为古生物研究中一种新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不损坏化石的前提下,提供化石内部超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利用瑞士光源最先进的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显微成像技术,研究分析了七个采自浙江长兴志留系(约4.28亿年前)的早期盔甲鱼类浙江曙鱼三维立体保存脑颅化石。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结果显示:盔甲鱼脑颅完全由软骨组成,并没有软骨外成骨存在的证据;盔甲鱼脑颅解剖结构能够被精细的保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脑颅软骨与周围软组织在埋藏过程中的异时分解。利用AMIRA或AVIZO等计算机三维虚拟复原软件,三维虚拟复原了七个曙鱼脑颅模型,首次揭示出盔甲鱼脑颅内部详细的解剖结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盔甲鱼的脑颅已经发生了显著的重组,具备了颌发育所必需的先决条件。
云南、贵州中三叠世一种大型的肋鳞鱼(辐鳍鱼亚纲:肋鳞鱼目)
徐光辉,马昕莹,赵丽君
2018, 56(2): 106-120.
摘要
(
)
PDF
(14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肋鳞鱼目是新鳍鱼类的一个干群,包括肋鳞鱼科和胸鳍鱼科,生活于欧洲和华南中、晚三叠世海洋环境。其中肋鳞鱼科鱼类通常个体较小,标准体长很少超过55 mm。根据最近发现于云南富源和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拉丁期(~240 Ma)海相地层的3块保存良好的鱼化石,命名了肋鳞鱼属一新种,霸王肋鳞鱼(Peltopleurus tyrannos sp. nov.)。该发现代表了中三叠世个体最大的肋鳞鱼属物种(体长达72 mm), 为了解肋鳞鱼科的骨骼形态和摄食分异提供了新的信息。霸王肋鳞鱼不仅上、下颌口缘具有颇为粗壮的牙齿,在口内的颚翼骨上还生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钝牙;推测这些钝牙可能用于压碎一些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如甲壳动物)和被硬鳞的小鱼,这与此前在兴义生物群中发现的东方肋鳞鱼形成鲜明的对比:东方肋鳞鱼体型很小(标准体长为26 mm)、口缘无牙、个体数量丰富,可能代表了一种集群游动、捕食细小浮游无脊椎动物的肋鳞鱼物种。新的发现表明华南中三叠世兴义生物群中的肋鳞鱼属已进化出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
河北围场下白垩统围场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 (两栖类:有尾类)的再研究
戎钰芬
2018, 56(2): 121-136.
摘要
(
)
PDF
(87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围场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于2009年基于一件产自河北围场下白垩统不完整的骨骼印痕标本命名。然而由于标本变形导致皇家螈的部分解剖学特征被曲解,系统发育位置也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八件新标本对该蝾螈的鉴定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进行了修订。研究显示,皇家螈是一种腕骨和跗骨骨化的幼态持续型蝾螈,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包括犁骨齿列横向排列、副蝶骨前端呈齿状、基鳃骨II呈三射型,尾长超过吻臀距以及肩胛乌喙骨的乌喙端呈矩形。新的系统发育分析根据三个近裔共性将围场皇家螈、热河螈和胖螈归入蝾螈亚目。此外,它们还与隐鳃鲵亚目共有“肋骨单关节头”这一特征,显示这三种蝾螈可能代表了隐鳃鲵亚目与蝾螈亚目分离时期这一重要演化阶段。
南岭亚洲鳄和存义始猛鳄的分类重估和系统发育关系检验
吴肖春, 李 淳, 汪衍胤
2018, 56(2): 137-146.
摘要
(
)
PDF
(19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对有关标本的详细对比研究,重新评估了南岭亚洲鳄(Asiatosuchus nanlingensisYoung, 1964)和存义始猛鳄(Eoalligator chunyii Young, 1964)的分类。获得的新信息表明这两种是可以彼此区分的,因此对它们各自的鉴定特征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南岭亚洲鳄是个大型种类,它很可能具有中等或很长的吻部(眶前段), 主要由以下一些特征组合界定:方骨外髁比内髁大很多,上隅骨在反关节突近端尖灭,上、下颌齿缘(至少后段)几近平直,以及在下颌关节窝外侧上隅骨表面具一凹或纵沟。存义始猛鳄是个中型种类,主要可以由下列特征组合界定:方骨内、外关节髁大小几近相当,上、下颌齿缘强烈凹凸不平,齿骨联合很短,夹板骨不进入下颌联合,以及在下颌关节窝外侧上隅骨表面具一凹或纵沟。根据新的信息对南岭亚洲鳄和存义始猛鳄原来的系统关系进行了检验,所得结果不支持南岭亚洲鳄和存义始猛鳄可以形成一单系分支及反对后者是前者的同物异名。虽然本文研究表明南岭亚洲鳄可以和其他种类区分,但是在系统关系上却不能和亚洲鳄典型种(葛氏亚洲鳄Asiatosuchus grangeri)归于同一支系,如此应该为其建立一属。然而,鉴于南岭亚洲鳄标本太不完整,在没有新的、更完整的标本发现之前,本文仍沿用其原名,如德国亚洲鳄(Asiatosuchus germanicus)一样,后者也不和亚洲鳄典型种归于同一支系。
陕西二马营组新发现的四足动物潜穴
杨嘉声,伊 剑,董黎阳,刘 俊
2018, 56(2): 147-15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记述了陕西佳县螅镇乡二马营组下段上部产出的三个潜穴。这是我国报道的首例三叠纪的四足动物潜穴。大潜穴叠覆在两个小潜穴之上,推测小潜穴应该是在大潜穴被充填之后挖掘形成。大潜穴简单,长, 轻微弯曲,两侧密布抓痕;小潜穴保存了部分通道以及居住室,表面抓痕不明显。大潜穴可以归入遗迹种:Reniformichnus katikatii, 将其时代延续到中三叠世安尼期。小潜穴则无法归入已知的遗迹属种。大潜穴的造迹者则可能是肯氏兽类的幼体,小潜穴的造迹者推测是中国颌兽或者前棱蜥类。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地点晚中新世鹿科化石新材料
董 为,刘文晖,张立民,蔡保全
2018, 56(2): 157-175.
摘要
(
)
PDF
(25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继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化德地区发掘采集到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笔者的课题组于2013~2016年间在化德的土城子地点发掘采集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经过修理和研究,鉴定出鹿科化石的5个种类:布氏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blainvillei), 三角始柱角鹿(E. triangularis), 真角鹿未定种(Euprox sp.), 化德祖鹿(Cervavitus huadeensis)和山西祖鹿(C. shanxius)。其中前3个种类是在化德地区首次发现,而后两个种的牙齿材料也是在土城子地点首次记述。布氏始柱角鹿是一种较大的麂类,以其鹿角具一个粗长而内弯的主枝及一个直接从角环上伸出的较长的眉枝为特征,以前主要发现于山西的榆社盆地,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找到过,而化德是出现这个种类的第三个地区。三角始柱角鹿以其主枝横切面呈三角形而与布氏始柱角鹿相区别,以前仅见于榆社盆地,因此新发现的三角始柱角鹿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真角鹿是从非脱换型鹿角向季节性脱换型鹿角过渡的代表,在欧亚大陆都有分布,化德是继通古尔和四子王旗之后在内蒙古发现这个属的第三个地区。化德祖鹿的鹿角具有4个枝,远端两个枝剑形,在土城子地点是第二次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似乎是化德一带的地方种类。山西祖鹿以其下臼齿不具古鹿褶而与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相区别。山西祖鹿在中国北方的分布较广,主要见于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而且在每个地点的化石标本较多,指示其种群密度较大。布氏始柱角鹿、三角始柱角鹿和山西祖鹿是榆社盆地中榆社I带的主要鹿科成员,出现在岩石地层的马会组或生物年代学的保德期。真角鹿的时代分布主要在晚中新世。因此根据土城子地点的鹿科化石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晚中新世,而较多的山西祖鹿标本指示化德一带在晚中新世有较广的森林。
新闻公告
更多>>
(季刊 1957年创刊)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古脊椎动物学报》编辑部
主编:朱 敏
ISSN 2096-9899
CN 10-1715/Q
淘宝
微店
下载中心
更多>>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论文关联数据共享政策
参考文件格式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