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10-20
    云南曲靖志留纪含鱼地层关底组的划分与时代
    蔡家琛, 赵文金, 朱敏
    2020, 58(4):  249-266.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513
    摘要 ( )   HTML ( )   PDF (589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曲靖地区的志留系出露较好,连续发育,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志留系理想的地区之一。自2007年在关底组中发现大量鱼类化石(2009年命名为潇湘脊椎动物群)以来,曲靖地区的关底组便成为国际上早期脊椎动物研究者密切关注的对象与焦点。然而从1914年关底组命名以来,其划分方案及地质时代归属等至今存有较大争议。结合近年来在潇湘水库周边地区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以及一条连续剖面(上铁路-东坡剖面)的实测资料,并在前人古生物学研究与地层学划分对比工作的基础上,对曲靖地区含丰富志留纪鱼化石的关底组重新进行了厘定与划分,并对其地质时代开展了分析讨论。根据主要岩性变化及化石特征,取消后期一些学者从关底组下部划分出的岳家山组,并将其划分为4段,从下往上依次为关底组I段岳家山段、关底组II段崇家湾段、关底组III段彩莲段及关底组IV段东坡段。含潇湘脊椎动物群及丰富牙形类Ozarkodina crispa的关底组III-IV段的地层可归入到罗德洛统卢德福特阶,而含牙形类O. crispa的关底组II段上部及不含牙形类O. crispa的关底组I-II段中下部的地层目前暂归于罗德洛统高斯特阶为宜,但不排除其底部未见化石记录的关底组I段下部地层下延到温洛克世的可能。

    贵州中三叠世兴义生物群卢加诺鱼属(卢加诺鱼科,新鳍鱼类)一新种
    徐光辉
    2020, 58(4):  267-282.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624
    摘要 ( )   HTML ( )   PDF (847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中最大的现生类群,中三叠世卢加诺鱼科则是新鳍鱼类干群中的一支,具有特化的头骨和特别高的侧腹鳞片。自1939年命名以来,卢加诺鱼科仅以瑞士东部和南部、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东南部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安尼期/拉丁期界线附近发现的瓷鳞卢加诺鱼(Luganoia lepidosteoides)为唯一代表。根据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晚期(拉丁期)海相地层发现的一块较完整的精美鱼化石,命名了卢加诺鱼属一新种,祥瑞卢加诺鱼(Luganoia fortuna sp. nov.)。新种代表了卢加诺鱼科在亚洲的首次出现,表明此科的生物地理分布比之前认识的要大很多。基于新种与模式种的比较研究,修订了卢加诺鱼属的鉴定特征,揭示了该属过去一些未注意到的解剖学特征,例如存在一对眶前骨,缺少板片状的方颧骨,背鳍基部具有一狭长的裸露身体区域;臀鳍很小,与尾鳍的距离比与腹鳍更近;后匙骨缺失。此外,详细列举了中国新种与欧洲模式种的形态差异,研究结果为了解卢加诺鱼属的形态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新疆迟滞鳄类新材料
    刘俊
    2020, 58(4):  283-292.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415
    摘要 ( )   HTML ( )   PDF (224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迟滞鳄类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甘肃玉门的大山口动物群,但是中国此类动物的化石记录相对俄罗斯来说少了许多,尤其是三叠纪的。新疆已知唯一的一件标本出自锅底坑组上部。报道了产自不同层位的3件迟滞鳄类新材料,分别出自泉子街组、锅底坑组底部以及韭菜园组。这些新发现丰富了中国迟滞鳄类的多样性以及时代延限。来自锅底坑组及韭菜园组的毕氏螈科(Bystrowianidae)材料表明这类动物在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中在新疆生存了下来。

    泰国晚始新世Anthracokeryx thailandicus Ducrocq, 1999(石炭兽科,小丘齿兽亚科)的分类修订
    DUCROCQ Stéphane
    2020, 58(4):  293-304.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618
    摘要 ( )   HTML ( )   PDF (186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新描述了泰国晚始新世石炭兽类(哺乳动物纲,鲸偶蹄类)的泰国先炭兽(Anthracokeryx thailandicus), 修订了该种在科内的系统发育位置。据观察,泰国标本具有一系列重要的牙齿差异,因而建立一新属颏炭兽(Geniokeryx gen. nov.), 代表了归入小丘齿兽亚科(Microbunodontinae)的第3个属。新属的主要特征是下颌联合短而深,未愈合;上、下前臼齿粗壮;上臼齿呈微弱新月型,具原附尖,无后小尖外棱。下颌联合的独特形态可能属于性双型特征,为雄性增大的上犬齿提供了侧面保护,就像某些古近纪祖猎虎类食肉动物,例如Eusmilus一样。简要评述了中国发现的先炭兽属的一些种,认为A. dawsoni可能是A. sinensis的同物异名。

    内蒙古乌兰塔塔尔地区早渐新世梳趾鼠类头骨新材料
    徐冉成, 李茜
    2020, 58(4):  305-327.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413
    摘要 ( )   HTML ( )   PDF (241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4件采自内蒙古乌兰塔塔尔早渐新世地层的近乎完整的、上下颌咬合在一起的梳趾鼠类头骨化石,基于牙齿特征将新材料归于乌兰塔塔尔丘齿鼠(Bounomys ulantatalensis Huang, 1985)。乌兰塔塔尔丘齿鼠与始新世梳趾鼠类钟健鼠(Cocomys)及外鼠(Exmus)相比,在头骨整体形态,门齿孔、眶下孔、蝶腭孔、听泡的大小,后鼻孔、泪孔、眶后突的位置,顶骨及外耳道的形态,下颌骨齿隙长短等方面有明显差别;与渐新世及以后的梳趾鼠类的头骨特征整体相似。通过对梳趾鼠类头骨特征的对比,认为从始新世至渐新世,梳趾鼠类颧-咬结构由始啮型转为豪猪型,咬合能力增强,更有利于处理粗糙的食物;听泡膨大,使得其更适应开阔环境。头骨上的这些变化可能是对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后全球气候干旱化的一种适应。

    中国东北鹿亚科动物亚化石的古DNA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肖博, 盛桂莲, 袁俊霞, 王斯人, 胡家铭, 陈顺港, 姬海龙, 侯新东, 赖旭龙
    2020, 58(4):  328-337.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722
    摘要 ( )   HTML ( )   PDF (156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鹿类资源丰富,鹿亚科(Cervinae)动物有7个种在中国有分布。鹿亚科的种内系统发育研究很多,但是各物种之间进化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从分子水平对古代材料的报道更为鲜见。对采集自黑龙江的两个距今分别为3800和5100 a的古代鹿亚科动物亚化石材料开展了古DNA研究。通过古DNA提取、古DNA双链文库构建、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得到了两条长度分别为16475 bp (GenBank收录号:MT784751, 序列完整度:99.83%)和16167 bp (GenBank收录号:MT784752, 序列完整度:97.96%)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两个样品进行了分子鉴定。结合GenBank中现生鹿亚科动物的线粒体同源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 二代测序DNA片段末端碱基特性分析说明序列来自古代样品;2) 两个样品代表的个体在系统发育树中均与马鹿聚类,在物种归属中被分子鉴定为马鹿(Cervus elaphus); 3) 黑龙江的两个古代样品与现生马鹿阿拉善亚种(C. elaphus alxaicus)亲缘关系最近,而与现生马鹿东北亚种(C. elaphus xanthopygus)亲缘关系较远。结合样品年代信息,说明两例样品代表的黑龙江古代马鹿种群,不是现生马鹿东北亚种的直系母系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