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7-20
    中国中三叠世富源巨胫龙(主龙型小纲,长颈龙科)的骨骼学再描述
    Torsten M. SCHEYER, 王维, 李淳, Feiko MIEDEMA, Stephan N. F. SPIEKMAN
    2020, 58(3):  169-187.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525
    摘要 ( )   HTML ( )   PDF (889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去数十年里,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三叠统产出了越来越多的爬行动物化石。以海龙类、鱼龙类和鳍龙类为主的海生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整个特提斯洋周边。甚至有一些物种在这古海洋的东、西两侧,即现在的中国和欧洲都有报道。最近发现的富源巨胫龙(Macrocnemus fuyuanensis)是较为罕见的陆生物种,该种最初发现于云南中三叠统。瑞士南部的世界遗产地圣乔治山动物群中发现的一零散标本也曾被初步推断属于该物种(作为归入种:Macrocnemus aff. M. fuyuanensis)。由于最初对富源巨胫龙模式标本的解剖学记述有限,这一归入仅基于肢骨比例而不是骨骼特征。本文对富源巨胫龙的模式标本进行了重新描述,并与已知归入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富源巨胫龙模式标本的肩带保存比从前报道的更加完整,间锁骨形态可以被明确,而这一结构在中国唯一归入标本中只是部分暴露,但在欧洲归入标本中保存完好。在区别巨胫龙属的不同种时,推测除了肢骨比例之外,间锁骨的形态特征最为重要:富源巨胫龙间锁骨的后突短且呈纺锤状,间锁骨前缘有一对棒状的突起,从前缘中间的V形凹槽处延伸而出,以此可与巴氏巨胫龙(Macrocnemus bassanii)相区别。此外,进一步详细研究了富源巨胫龙模式标本的颅骨解剖特征,发现与巴氏巨胫龙完全相同。以往对巨胫龙的腭部知之甚少,保存精美和精心修理的标本为了解该部形态特征增加了重要的信息。

    河南济源中始新世似两栖犀属(奇蹄目:两栖犀科)一新种
    王晓阳, 王元青, 张睿, 张忠慧, 刘晓玲, 任利平
    2020, 58(3):  188-203.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313
    摘要 ( )   HTML ( )   PDF (14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河南济源盆地中始新统聂庄组似两栖犀属(Amynodontopsis)一新种:济源似两栖犀(A. jiyuanensis sp. nov.), 材料为一成年头骨。新种除了具有长头型,颅顶上凸,前颌骨和鼻骨连接,眶前窝较大并向眼眶内侧延伸,M1反前刺发育,M3后附尖强烈偏向唇侧等似两栖犀属的典型特征外,与其他似两栖犀的区别在于鼻骨较长,前颌骨鼻突在侧面向后延伸较多,与鼻骨接触面较大,上颌骨未参与构成外鼻孔边缘,鼻切迹位于犬齿后齿缺上方,上臼齿原脊和后脊相对较长,近于与外脊垂直。新种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明济源似两栖犀比其他似两栖犀更原始。动物群对比显示其时代为沙拉木伦期,早于其他似两栖犀,由此推测似两栖犀属起源于亚洲并扩散至北美。

    豪猪化石在临夏盆地的新发现
    王伴月, 邱占祥
    2020, 58(3):  204-220.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514
    摘要 ( )   HTML ( )   PDF (29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在甘肃临夏盆地又发现了4件豪猪类的头骨化石,它们属于Hystrix的一新种,被命名为短吻豪猪(Hystrix brevirostra)。该种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大,头骨相对较低宽,吻部和齿隙较短,较短的鼻骨的后缘为向后凸的弧形,其后端约与泪骨相对。下颌骨的下齿隙较短,凹入较深。颊齿齿冠较H. gansuensis者稍低,较H. lufengensis者稍高。DP4的舌侧沟不与颊侧褶I相连,P4的舌侧沟伸向中脊,不与颊侧褶II相连。邓涛等(2011)曾将产于对康的一件豪猪头骨化石鉴定为H. gansuensis。现研究表明,他们描述的标本(HMV 2003)应属于不同于H. gansuensis的新种:H. brevirostra。将H. brevirostra (新种)的幼年的头骨与成年的头骨比较后发现,豪猪头骨的一些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硬腭和鼻骨后缘的相对位置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后移,两上颊齿列在幼年彼此稍向后靠近,但在成年则彼此平行等。关于百花村(LX 200205)和山城(LX 200041)两地点产豪猪化石层位的时代,根据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分析,其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产于我国新近纪的豪猪化石目前仅已知3种(H. gansuensis, H. lufengensisH. brevirostra)。新种H. brevirostra可能比H. lufengensis稍进步,但较H. gansuensis稍原始。由于H. brevirostra的吻部较H. gansuensisH. lufengensis者都短,它可能代表不同于该两种的另一进化支系。

    山西天镇辛窑子早更新世鹿科化石新材料
    董为, 白炜鹏, 潘越, 刘文晖
    2020, 58(3):  221-248.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320
    摘要 ( )   HTML ( )   PDF (23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台家坪、水冲口和大庄科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鹿科化石的研究鉴定出7个种:步氏麂(Muntiacus bohlini)、化德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 C. huadeens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华丽日本鹿(Nipponicervus elegans)、始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predavidianus)、双叉麋鹿(E. bifurcatus )及赤鹿(Cervus (Elaphus) elaphus)。其中前6个种产自台家坪和水冲口化石地点的泥河湾组中,层位相当于欧洲的中、晚维拉方期,即早更新世,而赤鹿产自大庄科化石地点,层位目前还不确定,但可能也是泥河湾组。因此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目前发现的鹿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的化德祖鹿相似种和山西轴鹿是从晚新近纪残留下来的种类,而步氏麂、华丽日本鹿、始麋鹿和双叉麋鹿是早更新世出现的新种类。如果大庄科地点的层位可以确定为早更新世的话,赤鹿的最早记录则可以回溯到早更新世,其鹿角的演化是始于无冰枝,然后出现冰枝。另外,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都发现过麋鹿和日本鹿化石,进一步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海平面曾经下降很多,使得大陆的一些鹿类得以迁徙到列岛上。最后,数量较多的低冠鹿科化石标本指示桑干河盆地一带在早更新世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