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0
    内蒙古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剖面新增查干鼠类、圆柱齿鼠类及梳趾鼠类化石材料
    李茜
    2021, 59(1):  1-18.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710
    摘要 ( )   HTML ( )   PDF (205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完善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纪生物年代框架和明晰该地区啮齿类化石多样性,报道了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剖面新发现的啮齿类化石材料,包括上白层中的查干鼠类(Cyclomylus lohensis, Coelodontomys asiaticus), 中红层和下红层中的圆柱齿鼠类(Gobiocylindrodon sp., Proardynomys sp.和 Cylindrodontidae gen. et sp. indet.), 及下白层中的梳趾鼠类(Yuomys sp.)。上白层中发现的查干鼠类证实了上白层时代为早渐新世。基于额尔登敖包上白层与脑木根敖包顶部岩层岩性相似,动物群中有部分相同的组成,进一步确认二者应当属于同一个组。额尔登敖包剖面圆柱齿鼠类化石以不同的组合出现在不同的层位中,这些标本表明始新世时在亚洲圆柱齿鼠类已经有较高的分异度,同时该类群在亚洲可能有相对连续的演化序列。

    内蒙古哈拉津胡舒晚中新世动物群
    邱铸鼎, 王晓鸣, 李强, 李录, 王洪江, 陈海峰
    2021, 59(1):  19-26.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1126
    摘要 ( )   HTML ( )   PDF (42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另一个产自哈拉津胡舒地点的晚中新世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再次展示了蒙古高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种类和丰度。新地点位于该地区的最北部,并为玄武岩所覆盖,产出的标本计有7000余件,代表大、小哺乳动物达63种。虽然这一动物群混杂了少量下部层位的属种,但它不失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个较为真实地反映晚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组成和生态环境的动物群。初步分析表明,哈拉津胡舒动物群属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晚中新世早期的灞河期,可能比阿木乌苏动物群稍晚,但比沙拉动物群略早。

    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小哺乳动物组合及土城子动物群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的位置
    张立民, 董为, 倪喜军, 李强
    2021, 59(1):  45-63.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821
    摘要 ( )   HTML ( )   PDF (23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土城子地区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但这些化石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主,缺乏小哺乳动物。土城子动物群的构成和其在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地层框架中的位置长期以来不是特别明确。报道了在土城子新发现的6种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Lophocricetus grabaui-Sinocricetus zdanskyi-Prosiphneus licenti-Hansdebruijnia pusilla-Moschus grandaevus的组合特点,认为土城子动物群的年代应该可以很好地约束在晚中新世(或者保德期)的晚期。土城子动物群明显比内蒙古的宝格达乌拉动物群要进步一些,与二登图动物群非常相似,时代上晚于前者,略早于后者。依据动物群整体面貌,推测在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地区存在森林和草原混合的环境。

    江西萍乡杨家湾2号洞晚更新世野猪化石研究
    孙吉嘉, 张贝, 陈曦, 邓里, 文军, 同号文
    2021, 59(1):  64-80.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819
    摘要 ( )   HTML ( )   PDF (31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萍乡杨家湾2号洞是发育在二叠系灰岩中的溶洞,其中充填了晚更新世的黏土和沙砾堆积;自2015年至今已经挖掘6次,出土了万余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野猪牙齿化石约占49%, 代表目前我国更新世野猪牙齿化石最为丰富的地点。将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动物牙齿化石(尤其是犬齿和第三臼齿)与我国南方特有的化石种裴氏猪(Sus peii)和小猪(Sus xiaozhu)及盐井沟出土的野猪化石进行了牙齿形态学比较研究和一系列数据分析(包括散点图、回归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 所有雄性下犬齿均属于野猪型,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化石可全部归入野猪种(Sus scrofa); 尽管雄性下犬齿和上第二及下第三臼齿测量数据的变异范围很大,但都在野猪的变异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还利用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野猪第三臼齿化石进行了种内变异研究,上、下第三臼齿的散点图各自聚为两大聚集区,这一结果很可能是由性别差异所导致而非不同属种混合。中国南方地区早更新世之后的猪科动物基本只有野猪一种,这与毗邻的东南亚地区不同;东南亚的猪科动物十分多样,并且绝大多数具有爪哇疣猪型犬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