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12-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食虫类和翼手类化石在内蒙古上始新统首次发现
    王 伴 月
    2008, 46(4):  249-264. 
    摘要 ( )   PDF (1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2种食虫类化石(Antolechinos neimeongolensis gen. et sp nov., Ictopidium lechei), 1刺猬科(属、种未定)(Erinaceidae gen. et sp. indet.)和2类属、种未定的蝙蝠化石(Microchiroptera gen. et sp indet. A和B)。Anatolechinos gen. nov. 的主要特点是:个体较小;具p1/1; 颊齿齿冠低,主齿尖低钝;P3-M3前附尖低小;P3-M2的后附尖脊短而低,次尖与后齿带有棱相连,舌侧无齿带;P3-4舌叶较长,次尖大;P3次尖与原尖有棱相连;M1原小尖和后小尖的前、后棱均较短,次尖前棱很弱;M3后小尖后棱长;下臼齿下内尖棱短等。认为原归入齿鼩猬的Tupaiodon huadianensis也应归入Anatolechinos新属。新种A.neimongolensis与A.huadianensis的主要区别是其个体较小,齿冠稍高,p4无下前边尖,外齿带弱而不完全等。将Anatolechinos归入Erinaceidae的Tupaiodontinae。讨论了内蒙古中-西部在晚始新世的古生态环境。
    Machariodus horribilis Schlosser, 1903头骨材料记述
    邱占祥 , 史勤勤 , 刘金毅
    2008, 46(4):  265-28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chlosser于1903年根据不明地点的零散牙齿所创建的Machairodus horribilis种一直没有得到古生物学家们的认同。最近发现了产自山西保德的两个剑齿虎头骨及一件下颌。其中的m1和M.horribilis者在大小和形态上都非常接近,据此把上述新材料归人了M.horribilis。在与中国及欧洲已知各种对比后,确信M.horribilis应为一有效种。
    青海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深沟小哺乳动物群
    邱铸鼎 , 李强
    2008, 46(4):  284-306. 
    摘要 ( )   PDF (18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2002—2005年间在青海德令哈深沟上油砂山组采集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化石共有16种,隶属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的12科,代表了迄今青藏高原发现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群。深沟动物群的组成与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层位发现的小哺乳动物组合最为接近,两者有相似的群体结构,共有Sciurotamias, Lophocricetus, Protalactaga, Myocricetodon, Nannocricetus, Pararhizomys和Ochotona7属。但由于深沟动物群含有略进步的属、种,其时代似乎稍晚,很可能属晚中新世早期,或者中国陆生哺乳动物时代的保德期早期,与欧洲MN10上部或MN11下部的时代相当。深沟动物群指示了一个温带开阔干旱草原为主体的景观。晚中新世柴达木盆地的气候似乎没有现在这样干燥,在草原中尚有一些灌丛甚至林地。动物群的组成及所指示的生态环境都表明,青藏高原在中新世以后有过较大幅度的上升。 深沟动物群中含有一鼠科新种——细弱许氏鼠(Huerzelerimys exiguus sp.nov)。Huerzelerimys属过去只发现于欧洲,新种为该属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其特征为:与现知最小种H.minor相比,其臼齿更小,M1中t1的位置相对靠后,t6和t9间有超过50%的标本具一弱脊连接,m1和m2的唇侧齿带狭窄、附尖弱小。 Ochotonoma primitiva(Zheng&Li,1982)是动物群中较为多见的一种鼠兔。该种最先发现于甘肃天祝,并作为Ochotona属描述。正型地点的标本不多,但尺寸和形态完全落入深沟标本的变异范围,因此认为同属一种。该种的特征增订为:中等大小的鼠兔。P2冠面长三角形,舌侧长度明显大。p3的下前边尖宽大,一般具有两个前褶或凹槽,而且至少有一褶具水泥质充填物;连接前边尖和后边尖间的齿桥(dentine isthmus)宽;前褶(paraflexis)比O.anatolica 的短而狭窄,向后延伸没有O.csarnotana那样明显。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仓鼠化石
    张兆群 , 郑绍华 , 刘丽萍
    2008, 46(4):  307-316. 
    摘要 ( )   PDF (8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蓝田是我国晚中新世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近纪哺乳动物分期中的灞河期即根据该地区灞河组发现的化石而命名。1997至2001年度的中芬合作在灞河组发现大量的新层位与化石标本。连续的地层剖面与大量的化石资料为进一步认识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灞河组发现的仓鼠可以归入两个属:微仓鼠Nannocricetus和科氏仓鼠Kowalshia。微仓鼠的分布时限较长,从灞河组的底部到中上部层位,古地磁研究指示其年代为10. 2~8 Ma。根据形态特征与测量数据,发现的微仓鼠标本被归入同一种Nannocricetus primitivus。其主要特征有:个体很小;m1的下前边尖在中度或重度磨蚀的标本上呈单尖,metalophulid I存在,但metalophulid II缺如;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很退化。与Nannocrietus mongolicus相比,m1的下前边尖更少分开,且在唇侧有向后延伸的弱脊,下前小脊很弱或缺失,rn2的舌侧前边尖较发育,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次尖较发育且缺失后尖。推测Nannocricetus primitivus是N.mongolicus直接祖先类型,向后者转换的时间大约发生在7~8 Ma。 根据新的化石材料重新修订了微仓鼠的属征:个体很小的仓鼠;上臼齿的中脊与下臼齿的下中脊完全缺失或极不发育;m1下前边尖呈单尖或较少分开;m2的下次尖靠舌侧,使得m2的后部较窄,m2中原谷向前延伸不太远;M3很退化。 科氏仓鼠的标本很少,仅发现在剖面的上部,其时代稍早于8 Ma,与云南禄丰的年代大致相当,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纪录之一。推测科氏仓鼠在8 Ma前从欧洲迁移至中国。
    中国中生代鸟类后肢骨骼的长度比例特征及栖息习性的分析
    张玉光 , 田晓阳 , 李志恒
    2008, 46(4):  317-329. 
    摘要 ( )   PDF (9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18目59科137例现生不同栖息习性鸟类的后肢3块骨骼(股骨、胫跗骨和跗跖骨)长度比例的观察和特征分析,推断出鸟类的栖息习性与后肢3块骨骼中各骨骼长度所占总长度的比例存在密切的关系。即在所有鸟类的后肢骨骼中,胫跗骨的长度占3块骨骼的比例为最大;地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股骨的长度要短于跗跖骨;树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股骨的长度要长于跗跖骨。鸟类后肢3块骨骼的长度比例特征是鸟类长期对栖息等行为适应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中生代14例鸟类的栖息习性进行了分析,利用三元投影的统计方法,并以国内外新生代(古近纪和新近纪)21例鸟类标本作为对比参考,得出辽西中生代不同类型鸟类的栖息行为特征:基干鸟类以树栖为主要习性,其中个别鸟类还具有攀援的习性,而反鸟类则是典型的树栖鸟类,今鸟类兼有树、地栖的习性。研究表明,在现行的鸟类系统发育框架下,树栖适应(及攀援)代表了鸟类演化历史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这一结论也支持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中生代鸟类栖息习性分异的多样性反映了早期鸟类演化过程中自身以及与其他同期生物在生态空间和食物资源的竞争的加剧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