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5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9-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云南昭通水塘坝中新世末期古猿化石点的云南貘化石
    吉学平, Nina G. JABLONSKI, 同号文,  Denise F. SU Jan Ove R. EBBESTAD ,刘成武 ,余腾松 
    2015, 53(3):  177-192. 
    摘要 ( )   PDF (4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此前,中国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貘化石发现较为稀少。最近几年,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塘坝禄丰古猿化石点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中新世晚期貘化石,其时代为6~6.5 Ma。新发现材料包括左上颌骨带P2-M2、4件下颌骨带基本完整颊齿列、若干零散牙齿。新材料可归入先前报道的小型貘类——云南貘Tapirus yunnanensis。云南貘比甘肃的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时代较晚,体形也稍大;两者都比上新世-更新世的貘类明显较小。新发现的化石材料对更全面认识云南貘的特征提供了新信息。在中-晚中新世期间,云南是我国貘类动物的演化中心,先后发现的化石点有开远(小龙潭)、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昭通(水塘坝)及其他地点。在晚新生代期间,我国貘类动物演化的主要变化趋势是体形逐渐增大,这一特点或许具有时代意义。在中国发现的中新世貘类毫无例外都是体形较小的类型,这与欧洲及北美的情况迥异。  
    甘肃龙担早更新世丽牛下颌骨新材料及其对虎亚科捕食策略的证据——龙担哺乳动物群补充报道之四
    李刈昆 
    2015, 53(3):  193-205. 
    摘要 ( )   PDF (1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甘肃龙担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一件丽牛(Leptobos)下颌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丽牛下颌材料。依据p3、p4的下前尖与下前附尖分离,下后尖向后延伸不与下前尖愈合,m1?m3的下后尖和下内尖冠面形状近于圆形,连续发育有下外附尖,m2的下后附尖弱,m2和m3的下原尖和下次尖有前后向收缩等特征,以及相同地点产出的短角丽牛头骨,将新材料归为Leptobos brevicornis。新材料补充了丽牛的下颌形态特征:下颌骨水平支窄长,齿槽间隙对颊齿齿列的比例大,前臼齿列短,水平支与垂直支之间的夹角约为120°,下颌角约呈90°。这件下颌骨的前端保留有食肉动物袭击的痕迹,该伤痕可以被解释为由大型虎亚科动物攻击丽牛时犬齿刺穿形成。这样的骨骼证据表明,攻击猎物口鼻部而使猎物窒息死亡,这种与现生大型猫科动物类似的捕食行为在早更新世的虎亚科动物中已经出现。 
    重庆巫山更新世反刍类臼齿的新类型及伴生的鹿化石
    董为 ,  陈少坤  
    2015, 53(3):  207-218. 
    摘要 ( )   PDF (155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月形颊齿是反刍类的鉴定特征之一,而反刍类的上臼齿通常由4个新月形主尖组成。2008年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新城村堰头溪地点的一建筑项目中从黏土质地基中挖掘出一件带有上颊齿的反刍类上颌骨残段,标本上的上臼齿由5个新月形主尖组成。伴生的其他动物有更新世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和黑鹿(Cervus (Rusa) unicolor)。形态学研究显示堰头溪标本的上臼齿代表一种新的新月形上臼齿类型,它不同于见于部分胼足类(tylopods)的5尖型上臼齿,例如古近纪的石炭兽类和xiphodontids以及分布于渐新世和中新世的真兽类。堰头溪标本上臼齿中的第五个主尖被诠释为原尖基部舌侧的齿带过度发育而成,与胼足类的舌侧主尖非同源关系。堰头溪标本代表一个新的种类,其分类位置暂定为麂亚科的麂属,即黄氏麂Muntiacus? huangi sp. nov.。 
    江苏泗洪早中新世松鼠类化石的补充描述与修订
    邱铸鼎
    2015, 53(3):  219-237. 
    摘要 ( )   PDF (10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新研究了中国发现较早、种类较多的江苏泗洪松鼠化石组合。基于对化石松鼠类的最新知识,这些采自下中新统下草湾组的标本被重新鉴定和补充描述,对原拟定为新属和新种的鉴别特征做了修改。原先指定为Eutamias的属被改名为Heterotamias新属;归入鼯鼠亚科的Shuanggouia属被确定为松鼠亚科;Shuanggouia lui中的一些标本被认为与正模的形态特征不符而被指定为Palaeosciurus属。经重新研究,这一组合被订正为Palaeosciurus jiangi, Heterotamias sihongensis,Plesiosciurus sinensis, Shuanggouia lui和Parapetauristatenurugosa 5种。其中Parapetaurista属与中新世中、晚期的Miopetaurista较相似,但它们的系统关系仍难以确定。研究表明,泗洪松鼠化石组合似乎是一个组成上以类花栗鼠为主、分布局限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方性动物群。 
    始新世海鸟基辅鸟(Kievornis Averianov et al., 1990)新材料及其亲缘关系的重新评估
    Evgeniy ZVONOK , Gerald MAYR , Leonid GOROBETS
    2015, 53(3):  238-244. 
    摘要 ( )   PDF (30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始新世基辅鸟类新标本。研究表明基辅鸟类生活在特提斯海中始新世早路特期至早巴顿期,分布范围至少包括乌克兰东部的伊克夫到中部的基辅地区。暂时将基辅鸟归入鹱形目。虽然基辅鸟具有一些鹱形目的典型特征,但缺少鹱形目的衍生特征,或许代表了近祖状态。
    湖北上白垩统马家村组的鸭嘴龙超科新材料
    谭庆伟 ,邢海 ,胡永国 ,谭琳 ,徐星 
    2015, 53(3):  245-264. 
    摘要 ( )   PDF (90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和描述了一些在属级别上不确定的鸭嘴龙超科材料;标本发现于湖北省西北地区与河南交界的淅川盆地西南部的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鸭嘴龙超科的骨骼化石和分散的恐龙蛋共存于同一层位,大部分的骨骼化石属于未离巢晚期和幼年早期的个体发育阶段。这一状况可以很好地解释为未离巢和幼年早期阶段的个体与更年老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之间的地域分隔。通过直接的形态学对比研究,确信可以识别出至少两个鸭嘴龙超科的类群:其中一个类群可能代表了一个相对进步的基干鸭嘴龙类,而另一个类群则很可能归属于鸭嘴龙亚科。鉴于北美鸭嘴龙亚科最早出现的地层时代要更晚,中桑顿期马家村组中段的鸭嘴龙亚科化石材料提供了鸭嘴龙亚科乃至鸭嘴龙科亚洲起源的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