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赫氏近鸟龙(兽脚类恐龙: 副鸟类)头骨形态对鸟类头骨演化的新启示
    王敏, 王孝理, 郑晓廷,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1): 20-4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1225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1225

    摘要1604)   HTML52)    PDF(pc) (15800KB)(1176)    收藏

    无论从何种维度,恐龙—鸟类的演化都是地球生命历史中最吸引人的一次演化事件,其中涉及大量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的改变。相较于头后骨骼形态,现有的研究对鸟类头骨的早期演化所取得的认识相对有限,这主要受限于保存较好的早期鸟翼类头骨化石材料的稀少。近鸟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副鸟类(距今约1.6亿年)——副鸟类是指包含所有现代鸟类,但不包括尾羽龙类或者耀龙类的最广义类群。已知的近鸟龙类化石多达百余件,使得该类群成为研究非鸟兽脚类恐龙—鸟类演化过程中形态变化的最理想对象。然而目前有关近鸟龙类的头骨形态特征存在大量未知的内容。基于一件保存较好的近鸟龙类化石,详细描述了该类群头骨的形态结构,包括此前知之甚少的区域(例如颞区和颚区)。研究显示出近鸟龙保留了非鸟恐龙所具有的原始的双弓型非可动性的头骨形态。同时,近鸟龙头骨还呈现出与驰龙类、伤齿龙类,以及原始鸟翼类分别相似的局部形态特征,揭示了模块化演化深刻影响鸟翼类头骨的早期演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欧亚大陆晚中新世 “麝牛类” 牛科动物
    穆罕默德·伊利亚斯, 李强, 史勤勤,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262-29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90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902

    摘要827)   HTML53)    PDF(pc) (25115KB)(1161)    收藏

    晚中新世时期出现了许多骨骼形态类似于现生麝牛(Ovibos)的中到大型食草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北界,包括11个属:Lantiantragus, Shaanxispira, Tsaidamotherium, Criotherium, Mesembriacerus, Hezhengia, Urmiatherium, Parurmiatherium, Plesiaddax, SinotragusProsinotragus。这些属主要发现于东亚、东欧和西亚地区,其中9个属在中国北方有分布。它们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垂直的脑颅、特化的角心、粗壮的基枕骨。以前的研究经常将这些 “麝牛类” 牛科动物与现生的麝牛一起归入传统的麝牛亚科/麝牛族(Ovibovinae/Ovibovini)。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麝牛亚科/麝牛族不是单系的,同时也不支持“麝牛类”动物与现生麝牛存在近的亲缘关系。通常认为在 “麝牛类” 牛科动物的11个属中,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乌米兽(Urmiatherium)三属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三者构成乌米兽族(Urmiatheriini)。然而,先前的系统发育分析并不支持乌米兽族的单系性。总结了Ovibovidae, Ovibovinae, Ovibovini, Ovibovina等术语的嬗变、欧亚大陆晚中新世 “麝牛类” 牛科动物的时空分布、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前人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盔甲鱼类一新属
    陈阳, 李强, 周政达, 山显任, 朱幼安, 王倩, 魏光飚,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245-26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8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820

    摘要1121)   HTML55)    PDF(pc) (6888KB)(1097)    收藏

    志留纪(特列奇期)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产出了大量完整保存的无颌类和有颌鱼类化石。描述了采自重庆秀山的真盔甲鱼目一新属种——双叉苗家鱼(Miaojiaaspis dichotomus gen. et sp. nov. )。新属种具有与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相似的特征,包括短的中背管和分叉的侧横管。二者的区别是:灵动土家鱼的侧线系统极度发育,形成了网状的感觉管,且具有更长的中背孔。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苗家鱼与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土家鱼科(新科)。该新科具有两个共有衍征:短的中背管,以及侧横管末端分叉。隶属真盔甲鱼目的土家鱼科、曙鱼科以及一个包含了安吉鱼属、中华盔甲鱼科、涌洞鱼科和 “真盔甲鱼簇” 的支系构成了一个三分支。对盔甲鱼类的侧线系统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真盔甲鱼目侧线系统的特征演化序列。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亚洲首个全棱兽类(哺乳纲:全齿目)化石及其动物地理学意义
    权硕硕, 王元青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291-31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82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829

    摘要846)   HTML61)    PDF(pc) (6424KB)(950)    收藏

    全齿目是新生代早期首批出现的真兽类哺乳动物之一,其中不乏当时体型最大的一些植食性动物。全齿目在古新世和始新世期间相当多样化,在亚洲和北美洲具有较丰富的化石记录。报道并描述了一件采自广东南雄盆地中古新统浓山组竹桂坑段的全齿类下颌骨化石材料。其独特的下颌和牙齿特征明显区别于任何已知的亚洲全齿类,而与北美的全齿类,尤其是全棱兽属(Pantolambda)和巨脊齿兽属(Titanoides)较为相似。新标本被命名为叶氏南雄脊齿兽(Nanxiongilambda yei gen. et sp. nov.), 其鉴定特征包括:下颌骨较粗壮且具前外凸缘,髁突位置显著高于颊齿齿列,角突最后端向后延伸至略超过髁突后缘的位置,下犬齿粗壮但并不前后向延长,下前臼齿具双齿根,下臼齿下跟座发育,m3下次小尖发育且向后伸展,m3下内尖独立且清晰可辨。形态特征的综合对比显示,南雄脊齿兽与北美洲的全棱兽类有着明确的亲缘关系。这是全棱兽类在北美以外的首次发现,表明古新世期间全棱兽类具有比此前认为更加广泛的地理分布。鉴于更加原始的早期全棱兽类仅存在于北美洲(Torrejonian-early Tiffanian, 相当于上湖期中晚期-浓山期早期), 略早于南雄脊齿兽(浓山期早期), 全棱兽类很可能在早古新世晚期-中古新世早期经历了一次从北美到东亚的迁徙。以前认为全齿类的扩散仅发生在早古新世从亚洲至北美的方向上,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在早-中古新世期间,全齿类仍有可能从北美扩散到亚洲。南雄脊齿兽的发现不仅为全齿类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信息,也为古新世期间哺乳动物的洲际迁徙与扩散提供了新的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首次发现非鸟恐龙蛋窝(瑶屯巨形蛋,长形蛋科)
    朱旭峰, 常飞, 李雨, 张旭晃, 高殿松, 王强, 裘锐, 汪筱林, 刘迪, 贾松海, 贾广辉, 张建华, 徐莉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2): 159-17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212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212

    摘要536)   HTML20)    PDF(pc) (9319KB)(822)    收藏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中已发现了多种脊椎动物化石,以数种非鸟恐龙类的发现为特点。盆地内也同时报道有大量的蛋壳,然而关于这些蛋壳的研究却还不足。新材料41HⅤ0199于2021年发掘自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岩石中保存了8枚完整蛋体,组成一不到一半的部分蛋窝,此外还保存有若干分散于围岩中的破碎蛋壳,其凹面向上与凹面向下者的比例为54.5∶45.5, 指示这些蛋壳可能直接来源于该蛋窝,且蛋窝在埋藏前发生了部分破碎。基于宏观形态与显微结构的特征,这些蛋和蛋壳可被归入长形蛋科的瑶屯巨形蛋(Macroolithus yaotunensis)。该蛋种已知与窃蛋龙类直接相关,而盆地内发现的迷你豫龙(Yulong mini) 可能是该蛋窝的产蛋者。此外,在个别蛋壳中还发现了指示蛋体滞留的显微结构,这是此类病态结构在长形蛋科中的第二例发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广西下泥盆统的肉鳍鱼类化石
    李懋坤, 崔心东, 朱敏, 乔妥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1): 1-1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1226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1226

    摘要583)   HTML39)    PDF(pc) (17445KB)(746)    收藏

    记述了广西南宁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中发现的早期肉鳍鱼类化石,材料包括一件斑鳞鱼(Psarolepis)的左侧颊板骨,一件杨氏鱼(Youngolepis)的后顶甲,一件奇异鱼(Diabolepis)的颅顶甲和一枚蝶柱鱼(Styloichthys)鳞片。其中颊板骨标本代表了目前已知最晚的斑鳞鱼化石记录,奇异鱼和蝶柱鱼标本则是这两个属在云南曲靖以外的首次报道。这些材料丰富了徐家冲组合的生物面貌,为广西、云南和越南北部下泥盆统的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根据最新的牙形石证据,广西南宁地区的徐家冲组合可能最早在晚洛霍考夫期就已出现,比其他地区该组合的出现时间更早。广西南宁的莲花山组与那高岭组的过渡地层可能与曲靖地区的桂家屯组时代相当。同时,南宁地区的鱼类化石标本较云南曲靖地区的有明显大型化趋势,可能与当时南宁地区鱼类的生活环境中氧含量高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旧大陆 "Hippotherium" 的存续: 两种欧亚大陆三趾马的修订
    孙博阳, 刘艳, 王世骐,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1): 57-8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112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1120

    摘要432)   HTML24)    PDF(pc) (3776KB)(652)    收藏

    对一个具有争议的类群Hipparion plocodus进行了回顾。山西保德的头骨材料具有明确的鉴定特征,证实Hi. plocodus为一有效种。使用新的特征矩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Hi. plocodus和欧洲种Hippotherium malpassii构成一个单系群。事实上所谓的Hm. malpassiiHippotherium属无较近的亲缘关系,而该属目前无晚中新世晚期分布记录。因此之前所定义的Hi. plocodusHm. malpassii在更好的材料发现之前暂时归入“Hipparion” 属当中。二者演化水平略有差异,时代相当,表明它们独立起源于某一更原始类群。在晚中新世晚期,亚洲夏季风的盛行加强了中国地区的湿润程度,森林和灌木林生境在这一背景下迅速扩张,最终令欧亚大陆某一喜好封闭环境的类群向中国扩散,在这片适应的土地上演化出了“Hi.plocodus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Drishti Paint 3.2: 一种开源的综合二维与三维分割的新工具
    王梦君, Ajay LIMAYE, 卢静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4, 62 (4): 313-32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619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0619

    摘要657)   HTML25)    PDF(pc) (1195KB)(626)    收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在近几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者借助CT扫描技术可以无损获得化石内部精细信息,进一步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如何对CT数据进行高效的三维分割与重建仍是研究者们在使用三维数据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CT数据分割软件都采用二维分割的传统方法,难以直接对三维结果进行实时修正。介绍了三维可视化开源软件Drishti Paint 3.2版本中的曲线模式(Curves Mode)及其使用方法。该软件为研究者提供了同时在二维切片及三维窗口手动或半自动分割CT数据的新工具,为如何对古生物学研究中化石CT数据进行高效的三维分割与重建提供了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中国东南地区首次发现新近纪象化石
    李春晓, 汤建荣, 王世骐, 王林昌, 郑迎凯, 邓克, 林敏, 陈润生, 周国武, 陈中央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1): 43-56.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1110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41110

    摘要410)   HTML19)    PDF(pc) (9987KB)(437)    收藏

    脊棱齿象是一类在新近纪时期分布广泛,具有年代指示性的哺乳动物。近来在福建省漳浦地区中中新世佛昙组下部发现了脊棱齿象新化石材料,这是首次在中国东南地区发现新近纪的长鼻目化石。臼齿新材料齿冠较低,齿脊非常直,中沟不明显,中附锥和后齿带比较发达,第二后中心小尖明显退化;在形态上与Stegolophodon pseudolatidens (伪宽齿脊棱齿象)相似,可归属于同一物种。该发现不仅填补了新近纪时期该地区大型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的空白,还为理解长鼻类的演化及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小袁氏兽的再研究及三列齿兽齿尖同源性和上颌-腭部演化的探讨
    刘璐, 任纪澄, 毛方园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2): 81-10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33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331

    摘要511)   HTML32)    PDF(pc) (8111KB)(310)    收藏

    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上侏罗统已经报道了数种三列齿兽类化石标本,其中包括小袁氏兽(Yuanotherium minor)。最初的研究主要描述了该标本左上颌中部部分保存的3颗不完整的颊齿。通过对标本的再研究,结合CT扫描、三维重建以及扫描电镜观测,对该标本保存的所有骨骼形态、牙齿磨蚀方式和神经通路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和重建,并对一些重要特征进行了厘定。基于牙齿咬合、磨痕、形态等信息,对上颊齿齿尖的同源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齿尖式的建议确认标准。根据小袁氏兽独特的上颌骨特征,提出了关于三列齿兽类上颌-腭部结构演化假说,并给出了过渡阶段的形态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更新世中国季风区林栖哺乳动物的森林动态代用指标
    白炜鹏, 董为, 张立民, 刘文晖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2): 133-158.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311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311

    摘要235)   HTML35)    PDF(pc) (3485KB)(256)    收藏

    季风对植被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对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群的演化产生显著的作用。由于素食动物的多样性与植被协同演化,因此可以将之作为森林或植被动态的代用指标。选择了36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于中国季风区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作为研究材料,用不同的方法统计了这些动物群中林栖种类和素食种类的多样性,并计算了这些动物群在各个植物分区的合意梯度系数。结果显示,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随着东亚夏季和冬季季风的不断交替和加强,森林的活力逐渐波动式下降;而草原的活力不断波动式增加,尤其是在秦淮线以北的地区。因此这些动物群多样性的分析可以作为史前森林动态的代用指标之一。此外,这些代用指标与黄土-古土壤序列和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可以帮助提高生物年代对比的精度及古环境重建。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甘肃临夏盆地广河县古城的早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
    王伴月, 邱铸鼎, 李录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25, 63 (2): 102-13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50417
    CSTR: 32090.14.j.cnki.2096-9899.250417

    摘要259)   HTML25)    PDF(pc) (12030KB)(151)    收藏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0年在甘肃临夏盆地广河县阿里麻土乡古城附近IVPP LX 200051地点的上庄组中采集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7科13属,这一地点被称为古城动物群。其中11个属/种都已知最早出现在早中新世,表明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早中新世。中国的早中新世已知被分为谢家和山旺早、晚两个期。古城动物群中缺少在谢家动物群中存在的Tataromys, Yindirtemys, EucricetodonTachyoryctoides等古老种类,表明古城动物群比谢家动物群要晚。与此同时,在古城动物群中还存在Protalactaga, MegacricetodonGobicricetodon等最早都只在早中新世晚期出现的属,而且新种Sinolagomys guchengensis的形态也显示了其为早中新世较晚期的时代特征。这样,古城动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早中新世晚期,属山旺期,与欧洲陆生的MN 3/4带相当。古生态研究表明,古城地区在早中新世时仍以相当干燥的灌木-干旷草原环境为主要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