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5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9-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兽脚类恐龙长掌义县龙的系统发育位置
    徐 星,舒柯文,王 烁 
    2013, 51(3):  169-183. 
    摘要 ( )   PDF (5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是发现于中国辽西下白垩统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最初的研究认为它代表一种进步的手盗龙类,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工作质疑了这一系统发育假说,新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长掌义县龙代表一种原始的手盗龙类。鉴于长掌义县龙的系统位置会影响我们对兽脚类前肢和羽毛演化等关键问题的理解,因此需要评估哪一个系统发育假说更为可靠。本文评述了长掌义县龙所有可被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形态学特征,证明了这一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基干副鸟类,并很可能属于基干恐爪龙类。这一结论与最初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这一系统位置也与长掌义县龙可能具片状羽毛相吻合,并且否定了手盗龙类前肢演化历史复杂的假说。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最古老的兽脚类恐龙和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
    邢立达,Hendrik Klein,Martin G. LOCKLEY,王仕莉,陈伟,叶勇,松川正树,张建平 
    2013, 51(3):  184-198. 
    摘要 ( )   PDF (15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 cifengensis)。与粗壮的实雷龙足迹相比,彭县足迹有着较细长的脚趾、保存尚清晰的趾垫、较宽的趾间角,这些特征都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相似。目前尚不能证明彭县足迹和卡岩塔足迹属于同物异名,彭县足迹仍然被保留。两个足迹的部分区域都保存有皮肤纹理和多边形的鳞片印痕,其中最清晰的是第二个彭县足迹第四趾的跖趾垫处。与跷脚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较小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也组成不甚完整的行迹。它们表现出的较宽趾间角与卡岩塔足迹和彭县足迹相似,这里暂将其归入兽脚类足迹属种未定。彭县足迹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岩板表面还有着小的前/后足迹,可归入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其形态类似于北美和南非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产出的同类足迹。这是亚洲东南部似哺乳类足迹的首次报道。 
    山西柳林孙家沟组锯齿龙类新材料及其分类学意义
    李兴文,刘  俊 
    2013, 51(3):  199-204. 
    摘要 ( )   PDF (7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产自山西柳林县薛村镇附近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锯齿龙类新材料,包括两个单独的上颌齿和一个保存有牙齿的不完整齿骨。这两颗上颌齿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 liulinensis)正型标本来自同一地点同一层位且大小相当,由于同一地点没发现过其他的锯齿龙类,推测它们是同种甚至可能是同一个体而且应归入黄河龙;然而在形态特征上这两颗牙齿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正型标本上的牙齿完全相同,可以归入三川龙。新发现的齿骨与矮小三川龙和薛村山西龙(Shansisaurus xuecunensis)正型标本产自同一地点,层位与三川龙相同,低于山西龙的层位,推测很可能也属于三川龙,但是也不排除属于山西龙的可能性;在形态特征上与黄河龙正型标本在齿骨及其下颌齿的形态特征上未见明显差异,可以归入黄河龙。由于柳林黄河龙与薛村山西龙头后骨骼特征也基本一致,认为柳林薛村仅有一个属种的锯齿龙,矮小三川龙和柳林黄河龙应为薛村山西龙的晚出同义名。 
    河北磁县九龙口中中新世“Macrotherium cf. M. brevirostris”的分类地位
    陈少坤,刘  艳 
    2013, 51(3):  205-210. 
    摘要 ( )   PDF (3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磁县九龙口是我国东部地区一个比较重要的中中新世化石地点, 该地点出土的爪兽化石的分类地位一直未能确定。近年来的系统发育分析和通古尔地区新材料的研究显示,九龙口的爪兽应当是 Chalicotherium 属内一个未定名的新种,本文将之命名为 C. hebeiense sp. now.。该种以下颌粗壮、下颌联合的后缘在p4-m1之间、下颌支深、前臼齿列短、P3中谷封闭、p4下内尖发育且孤立、下臼齿的下三角座U型及下后附尖弱等特征为鉴定依据。柴达木盆地曾经发现过的一段下颌残段(IVPP V 12531)也可暂时归入此种。  
    甘肃秦安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化石鼢鼠(Myospalacinae, Cricetidae, Rodentia)兼论鼢鼠亚科的分类
    刘丽萍,郑绍华,崔  宁,王李花 
    2013, 51(3):  211-241. 
    摘要 ( )   PDF (9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头骨上间顶骨存在与否、枕盾形状和位置、臼齿带牙根与否以及带牙根臼齿的高冠程度等,将Myospalacinae分成2族9属。记述了甘肃秦安董湾剖面中的3种原鼢鼠:Prosiphneus licenti Teilhard de Chardin, 1926, P. tianzuensis(Zheng & Li, 1982)和P. eriksoni (Schlosser, 1924); 1种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cf. Pl. lyratus (Teihard de Chardin, 1942); 3种日进鼢鼠:Chardina sinensis (Teilhard de Chardin & Young, 1931), C. gansuensis n. sp.和C. truncatus (Teilhard de Chardin, 1942); 3种中鼢鼠:Mesosiphneus primitivus sp. nov., M.praetingi (Teilhard de Chardin, 1942)和M. intermedius (Teilhard de Chardin & Young, 1931)。修订了原鼢鼠属(Prosiphneus)、上新鼢鼠属(Pliosiphneus)、日进鼢鼠属(Chardina)和中鼢鼠属(Mesosiphneus)的属征。根据古地磁年代记录,探讨了Pr. eriksoni→Pliosiphneus cf. Pl.lyratus, Pr. eriksoni→C. sinensis, C. gansuensis→M. primitivus之间的进化关系。 
    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简介及应用前景
    白  滨,王  旭
    2013, 51(3):  242-251. 
    摘要 ( )   PDF (5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哺乳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是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的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集中在大哺乳动物化石,这主要是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所需的样品量较大所决定的。但最近几年随着激光和离子显微探针技术的应用,对小哺乳动物化石(如啮齿类和兔形类)的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和应用日趋成熟和广泛。除了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之外,对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还有以下三种方法:1) 激光剥蚀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2) 直接激光氟化技术;3) 离子显微探针技术(SHRIMP II)。这些技术需要的样品量少,对标本的破损小,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所以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珍贵标本(如古人类化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哺乳动物化石,小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多、演化速度快,更能反映多个层位长时间序列的古环境和气候变化;而且小哺乳动物通常没有长距离迁徙的行为,栖息地局限,所以更能准确反映化石埋藏地点的古环境和气候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