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6-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董氏中华盗龙(兽脚类:异特龙超科)脑颅新知:筛区、颅腔解剖和具气腔
    Ariana PAULINA CARABAJAL, Philip J. CURRIE
    2012, 50(2):  85-101. 
    摘要 ( )   PDF (10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董氏中华盗龙(Sinraptor dongi)是来自中国西北部新疆侏罗纪石树沟组上部的一种大型兽脚类。其正型标本包括了保存完好的脑颅,这是在最近的化石修理中额外发现的。脑颅中骨化筛骨的横切面为U形。在脑颅的解剖方位,蝶筛骨和眶蝶骨之间有一未骨化空间,表明该恐龙存活时具有软骨质的中隔蝶骨。利用乳胶颅腔模型和CT扫描技术对颅腔和含气隐窝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此前未描述过的特点。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发育良好的尾鼓室隐窝[一般认为是虚骨龙类(coelurosaurs)的典型特征]以及基蝶骨隐窝和相关气腔的内部形态。侧鼓室隐窝和基蝶骨隐窝有纵向通道连接,很可能同时具有气腔和血管功能。模型也表明,颅腔没有髓质隆起,小脑绒球隐窝的开孔为沙漏状。若不包含嗅束和嗅球,颅腔容积为95 ml, 脑容商在其他坚尾龙类(tetanurans)的范围内。虽然这些类群的第II-IV对脑神经相对位置各有差异,但前脑、中脑和后脑之间的角度与鲨齿龙类(carcharodontosaurids)[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及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相似。第IX, X和XI对脑神经穿过一个半月形的孔。在异特龙超科(Allosauroidea)中,中华盗龙(Sinraptor)在形态颅腔上与鲨齿龙、南方巨兽龙和异特龙(Allosaurus)比与高棘龙(Acrocanthosaurus)更相似。
    蒙古戈壁上白垩统的暴龙类额骨
    对比地孝亘,渡部真人,Khishigjav Tsogtbaatar,Rinchen Barsbold, 鈴木茂
    2012, 50(2):  102-110. 
    摘要 ( )   PDF (26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发现于蒙古戈壁查干泰格地点的一块额骨。短的眶缘和矢状脊的存在等特征表明,该标本属于暴龙超科。查干泰格地点出露的地层被认为属于森诺曼-桑托期的巴音沙拉组,新材料的发现为上白垩统下部非常稀少的暴龙类恐龙记录增添了新的内容。
    长掌义县龙(兽脚类:恐龙)及其在手盗龙类进化和热河动物群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
    T. Alexander DECECCHI, Hans C. E. LARSSON, David W. E. HONE
    2012, 50(2):  111-139. 
    摘要 ( )   PDF (9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新研究了产于辽西义县组下部的带羽毛小型兽脚类恐龙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的不完整骨架。系统发育分析得出义县龙属于手盗龙类基干类群,与阿尔瓦雷斯龙(Alvarezsaurus)、镰刀龙类、除阿尔瓦雷斯龙之外的其他阿尔瓦雷斯龙类以及由窃蛋龙类和副鸟龙类等进步手盗龙类组成的一个类群形成多分支状态。义县龙既有原始特征,如臂指数低,第三指强壮;也有进步特征,如乌喙骨近长方形,表明在手盗龙类当中,前肢演化呈现出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的镶嵌现象。强壮的前肢骨骼以及厚重、弯曲而尖利的手爪表明义县龙是捕食者,尽管这一认识尚待该属种更完整化石的发现来证实。义县龙在手盗龙类系统发育中的基部位置暗示,在虚骨龙类演化的这一节点上,前肢形态的变异范围更大。在许多方面,义县龙强壮的前肢和过度增大的弯曲爪子与长臂猎龙(Tanycolagreus)和虚骨龙(Coelurus)的相似,可能代表了这些属种与基干镰刀龙类和窃蛋龙类之间的过渡形态。义县龙保存了大的片状体羽,表明这些皮肤衍生物在虚骨龙类中的起源可能比以前报道的要早。最后,强壮而伸长的前肢暗示了其生态功能与根据同一区域的其他小型兽脚类推测的不同,支持了热河生物群的小型非鸟兽脚类中存在小生境划分的观点。
    伤齿龙标本IVPP V 10597分类学重新讨论
    徐  星,赵  祺,舒柯文,谭庆伟,Martin SANDER, 马檠宇
    2012, 50(2):  140-150. 
    摘要 ( )   PDF (8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IVPP V 10597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标本的分类学重新进行评估。通过细致的形态比较和数值化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相对于蒙古蜥鸟龙,V 10597更加接近于同域的谭氏临河猎龙(Linhevenator tani), 指示其有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的幼年个体。但V 10597的许多后肢特征,包括许多涉及后肢骨骼间比例的特征,显示出与包括谭氏临河猎龙在内的其他伤齿龙类的明显区别。这些形态差异可能具有分类学意义,表明V 10597代表一个新种。通过骨组织学分析,确认该标本不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或者其他大型伤齿龙类的幼年个体。基于已有的形态学和骨组织学信息,将V 10597定为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这一发现增加了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类的种群分异度和形态差异度。
    产自中国云南下禄丰组(下侏罗统)的爬行动物不完美硕鳄的再研究
    Paul M. BARRETT, 徐 星
    2012, 50(2):  151-159. 
    摘要 ( )   PDF (17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般认为植龙类在三叠纪末期灭绝,但有研究显示它们可能在欧洲和亚洲延续到了侏罗纪最早期。来自亚洲的证据是产自中国云南下禄丰组(?赫唐阶-锡内穆阶)的不完美硕鳄(Pachysuchus imperfectus)。重新研究显示不完美硕鳄正型标本和植龙类存在许多不同点,它可能属于一个保存较差的、分类位置无法确定的蜥脚型类恐龙头骨。这一属种的归入标本也无法明确归入某一类群,因此亚洲没有可靠的晚于三叠纪的植龙类化石记录。欧洲的侏罗纪植龙类化石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而认为,植龙类的化石记录仅限于三叠纪晚期。
    中国东北马斯特里赫特阶的Wulagasaurus dongi (鸭嘴龙亚科)的重新评估与系统发育分析
    邢  海,Albert PRIETO-MáRQUEZ, 顾  伟,于廷相
    2012, 50(2):  160-169.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黑龙江省乌拉嘎地区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地层发现的董氏乌拉嘎龙(Wulagasaurus dongi)的原有材料和新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和重新评估,可以认定以前归入乌拉嘎龙的部分骨骼(包括不完整的脑颅骨、上颌骨和肩胛骨)实际上应该属于赖氏龙类,并相应地修订了其鉴定特征。乌拉嘎龙具有同北美地区发现的短冠龙和慈母龙十分相似的骨学特征:长而楔形的前顶点位于颧骨前支的一半背腹高度处;颧骨后支呈扇形;乌喙骨的腹突相对较长且纤细;肱骨三角胸嵴较不发育,适度地向前外方扩展;髂骨髋臼上突的腹缘呈不对称的U形,缺乏一条强烈的嵴连接其后部区域与髋臼后突的背缘。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乌拉嘎龙、短冠龙和慈母龙共同构成了鸭嘴龙亚科的一个基干支系。该支系起源于桑托期的亚洲,可能在中坎帕期之前发生分异并通过白令陆桥向北美地区迁徙辐射。
    中国西北马鬃山地区早白垩世黎明角龙属(恐龙:新角龙类)一未定种
    尤海鲁,Eric MORSCHHAUSER, Peter DODSON, 李大庆
    2012, 50(2):  170-180. 
    摘要 ( )   PDF (8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基干新角龙类恐龙黎明角龙属一未定种。标本发现于中国西北马鬃山地区俞井子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包括一关联的具有头骨和下颌的部分骨架。未定种与模式种(皱褶种)相比具有较长的吻部,较窄的鼻骨及其他一些特征。该未定种的发现使黎明角龙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向南东延伸了约100 km, 也使马鬃山地区的早白垩世成为世界上惟一保存大量基干角龙类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