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0年 第2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0-10-11
    山西榆社狐化石一新种
    邱占样 理•戴福德
    1990, 28(04):  245. 
    摘要 ( )   PDF (2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记述了产自山西榆社上新世地层(麻则沟组下部)的狐化石一新种:Vulpes beihaiensis。新种与沙狐最为接近,但以颅部窄、单一的顶嵴较长、门、犬齿更细弱、前臼齿后稜上的附尖较发育、P4有较明显的前附尖的残迹等而区别与沙狐。这是欧亚大陆目前所知时代最早、构造最原始的一种狐。
    中国泥盆纪含鱼化石地层的世界对比
    刘时藩
    1990, 28(04):  259. 
    摘要 ( )   PDF (7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要回顾泥盆纪含鱼化石地层分层的进展及现状,总结中国泥盆纪含鱼化石地层的层位横向地比较了主要鱼化石的系统关系,再结合具体的地质历史背景,对比世界有关的地层。
    云南禄丰古猿地点Ursinae indet.化石性质的再讨论
    邱占祥 祁国琴
    1990, 28(04):  270. 
    摘要 ( )   PDF (15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4年和1985年本文后一作者曾将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一种小型而冠面无强烈褶皱的熊类化石归人Ursinae indet. 现经重新研究,认为它应属Ursavurs。鉴于它和Ursavus,已知其他种的区别,订一新种U. sylvestris。它与欧洲的U. ehrenbergi大体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在原认为是Ursinae indet. 的材料中,有两枚M1, 其特点与U. sylvesfris者不同,暂以Ursavus sp.记之。
    同心铲齿象闭合肌组复原及长颌象向短颌象进化过程中头部变化的机制
    叶捷 吴文裕 贾航
    1990, 28(04):  284. 
    摘要 ( )   PDF (7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中新世同心铲齿象(Platybelodon tongxinensis)闭合肌组的复原,讨论了由长颇象向短领象进化过程中头部形态适应性变化的机制。食性与取食方式变化所引起的下颌变短、下门齿消失,以及由低冠丘脊型、具研磨一剪切功能的臼齿向高冠脊型、具高效水平剪切功能的臼齿的变化是导致头部骨骼和咬合肌组一系列相关适应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章着重讨论、补充了颗肌附着点和延伸方向的变化对于在臼齿齿脊和咬合面积增加的情况下保持臼齿咀嚼面上的压强的功能,并分析了齿脊数增加脊间距减小的功能意义。
    云南建水早第三纪哺乳类的发现
    黄学诗 张建农
    1990, 28(04):  296. 
    摘要 ( )   PDF (1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省建水县岔科地区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根据豫鼠(Yuomys),定地层时代为晚始新世。这套地层暂称岔科组,以示滇南地区第一个含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的地点和层位。
    四川自贡大山铺的龟化石四川自贡大山铺的龟化石
    叶祥奎
    1990, 28(04):  304. 
    摘要 ( )   PDF (5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自贡大山铺富产中侏罗世的龟类。这批化石,除个别几件已有记述外,其余更多保存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标本均未报道。本文除对它们进行系统记述外,并综观我国迄今已知中侏罗世的龟类,建立一新科,成渝龟科(Chengyuchelyidae fam. nov.),解决了我国这一时期龟类长期未定的归科问题。
    关于华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突变和气候突变的相关性问题
    徐钦琦
    1990, 28(04):  312. 
    摘要 ( )   PDF (6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进化事件,即生物界的突变。它们总是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当时气候演变有如下规律:从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时,气候变迁呈渐变形式;而从寒冷期向温暖期过渡时,则呈突变形式。然而在不同的寒冷期的末尾,气候突变的程度是不同的。故只是在影响较大的寒冷期的末尾,才出现生物的进化事件,或生物界的突变现象。两者的突变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