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9-20
    云南曲靖下泥盆统最大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再描述
    孟馨媛, 朱敏, 盖志琨
    2021, 59(4):  257-27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10727
    摘要 ( )   HTML ( )   PDF (54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在云南曲靖西山村组两个不同产地发现的新材料,对最大的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Nochelaspis maeandrine )进行了再描述。憨鱼属(Nochelaspis )与同一层位产出的云南盔甲鱼属(Yunnanogaleaspis )最为相似,但与后者明显不同的是,憨鱼属具有裂隙形的中背孔(长与宽之比大于6), 更强壮的内角,粗大的星状纹饰,以及具锯齿的中背孔和头甲边缘。漫游憨鱼的新材料提供了头甲腹面的关键形态学信息:口鳃窗被一个大的外骨骼腹片覆盖,该腹片上装饰着致密细小的瘤点,边缘排列有6对独立的圆形大鳃孔,这些鳃孔由腹片和腹环共同形成。盔甲鱼类的这种情况明显不同于骨甲鱼类,后者的口鳃窗被许多小嵌片或大一些的膜质小骨片覆盖,鳃孔呈裂隙状,并被小皮瓣覆盖,类似于现生的板鳃类。盔甲鱼类和骨甲鱼类的鳃孔与现生的鳐类一样,都开口于腹面,指示它们均为底栖鱼类,生活在具泥沙质基底的安静滨海环境中。

    山西天镇辛窑子早更新世犀科化石新材料
    董为, 白炜鹏, 张立民
    2021, 59(4):  273-29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10715
    摘要 ( )   HTML ( )   PDF (388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犀科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犀类化石至少有两个种,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 )和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 ), 可能还存在过第三个种。由于标本保存状况不理想,暂时鉴定为梅氏犀相似种(Stephanorhinus cf. S. kirchbergensis )。虽然后者的形态大小与梅氏犀最接近,但和泥河湾披毛犀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也有可能是这两个种之一的种内变异类型。同样,产于下沙沟地点被德日进和皮维托鉴定为有疑问的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也可能是梅氏犀或泥河湾披毛犀的种内变异类型。迄今为止在广义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早更新世犀类有两个确定的种和两个不确定的种。出土裴氏板齿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山神庙咀、大黑沟及辛窑子沟;出土泥河湾披毛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大南沟、东谷坨、山神庙咀及辛窑子沟。有疑问的中国犀仅出现在下沙沟,梅氏犀相似种仅出现在辛窑子沟。

    乳齿象类的命名与中文译法及分类学问题讨论
    王世骐, 李春晓, 张晓晓
    2021, 59(4):  295-332.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10728
    摘要 ( )   HTML ( )   PDF (8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整理了175条乳齿象类的中文译名(绝大多数为有效分类名), 包括12个属以上分类群,46个属,117个种,涵盖了乳齿象类几乎全部的种属。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提出乳齿象类分类和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乳齿象类的头骨和下颌的演化在各支系中都是连续的,体现出了相近的平行演化趋势,而颊齿的形态特征虽然区别不明显,但在各支系中相对稳定。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是乳齿象类中最稳健的单系群,其中厚棱象(Synconolophus )可能是有效属名;玛姆象科中,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和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可能都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 )的直接祖先;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中达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danovi )与格氏铲齿象(P. grangeri )、赵氏隐门齿象(Aphanobelodon zhaoi )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疑问,取决于P. danovi 的下门齿断面究竟是否为齿柱状结构,而美洲的布氏柱门齿象(Konobelodon britti )可能是卢氏匙门齿象(Torynobelodon loomisi )的同物异名,亚洲归入Konobelodon 的种不一定是铲齿象类,可能应归为副四棱齿象(Paratetralophodon ); 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中锯齿象属(Serridentinus )可能有效,它代表了嵌齿象类中一个偏轭型化的类群,向居维叶象亚科方向演化;居维叶象亚科(Cuvieroniinae)可能仅包括居维叶象(Cuvieronius )和喙嘴象(Rhynchotherium )属,而美洲其他的短颌嵌齿象类中,脊乳齿象(Stegomastodon )有可能从铲齿象科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 )则可能与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相关;Sinomastodon 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 zhupengensis ), 原来的属型种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intermedius )具有早出原同名,建议以它的早出异名仙台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sendaicus )取代S. intermedius

    贝叶斯支端定年法推断分异时间和演化速率
    张驰
    2021, 59(4):  333-341.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10516
    摘要 ( )   HTML ( )   PDF (82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贝叶斯支端定年法是近些年开发的推断类群分异时间和演化速率的方法。它克服了传统分步计算的缺陷,但涉及的统计学知识也更多。本文从贝叶斯统计计算的角度分层剖析了支端定年法的原理和计算过程,按照分异时间的先验分布、演化速率的先验分布、特征状态变化的模型和马氏链蒙特卡罗算法几个部分,叙述并讨论了定年计算中的主要模型和算法。旨在一定程度上为古生物学家分析实际数据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