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7-20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翼鳕属一新种及早期辐鳍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任艺, 徐光辉
    2021, 59(3):  169-19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10518
    摘要 ( )   HTML ( )   PDF (116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辐鳍鱼亚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包括腕鳍鱼次亚纲、辐鳍鱼次亚纲(包括软骨硬鳞类和新鳍鱼类)和亲缘关系密切的化石类群。已灭绝的翼鳕属(Pteronisculus)是隶属于辐鳍鱼亚纲的一个干群,包括产于马达加斯加、欧洲和北美下三叠统的11个种和中国中三叠统的一个种。根据滇东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海相地层中发现的5块保存完好的化石,命名翼鳕属一新种,张氏翼鳕(Pteronisculus changae sp. nov.)。这是翼鳕属在中三叠世的第二个确切种,最大体长达295 mm, 代表了罗平生物群中已知体型最大的辐鳍鱼亚纲干群物种。新种具有翼鳕属的独特衍征,泪骨具有牙齿,但它又有明显区别于本属其他种的自近裔特征,如间颞骨中部有一个内突起,21根上神经骨,83列侧线鳞。分支分析结果为早期辐鳍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认为翼鳕属是Cyranorhis的姐妹群。根据体型和口缘牙齿等特征推测张氏翼鳕是一个快速游动的捕食者,以浮游无脊椎动物和体型较小的鱼类或鱼类幼体为食。作为翼鳕属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张氏翼鳕的发现进一步表明翼鳕的多样性比我们过去认识的要高,古特提斯洋东缘可能是该属在中三叠世早期的避难所。

    川渝地区“Proboselaphus watasei Matsumoto, 1915” 的分类学修订
    西冈佑一郎, 甲能直树, 工藤雄一郎
    2021, 59(3):  200-212.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10322
    摘要 ( )   HTML ( )   PDF (183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产自中国川渝地区的“Proboselaphus watasei Matsumoto, 1915”的分类学修订表明,这一属种名称是无效的。其正型标本为属于同一个体的颅骨及下颌骨,现收藏于日本千叶县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由直良信夫重新发现。基于有角类的一些一般特征,如细小的骨质角芯和高冠的颊齿,“Proboselaphus watasei”在建立时被认为与南亚地区现生蓝牛(Boselaphus tragocamelus)亲缘关系密切。然而,对正型标本的重新观察表明,其颅骨及牙齿的形态具有鹿科的典型特征,如额顶面向背侧弯曲,基枕骨轮廓呈三角形,以及臼齿具有相互分离的前叶和后叶。正型标本的臼齿形态与水鹿(Cervus unicolor)具有相似性,二者均具有显著的附属结构(刺、齿带以及附尖), 并且与中国南方地区更新世地层中的Cervus cf. C. unicolor大小相仿。这一修订表明,更新世期间没有任何蓝牛冠群成员扩散至东亚地区。

    新发现的长吻型离龙(双孔亚纲:离龙目)幼年个体——袖珍蒙山龙,兼论新离龙类的个体发育
    袁梦, 李大庆, Daniel T. KSEPKA, 易鸿宇
    2021, 59(3):  213-228.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10607
    摘要 ( )   HTML ( )   PDF (23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离龙是一类生活在中侏罗世至中新世的半水生掠食性动物。白垩纪早期,部分离龙类演化为与现生鳄鱼形态类似的大型长吻爬行动物,称为新离龙类。报道了来自山东省下白垩统蒙阴组的一长吻型离龙新种——袖珍蒙山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 正型标本头骨全长仅35 mm,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新离龙类个体。根据未完全骨化的颅腔和额骨-顶骨间尚存未愈合的圆孔,推测蒙山龙正型标本为一幼年个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蒙山龙属于新离龙类,具有单个外鼻孔,单一鼻骨和下颞孔开放等新离龙类的共有衍征。在新离龙类内部,蒙山龙分类位置较为基干,为伊克昭龙属(Ikechosaurus)、车尔龙属(Tchoiria)、西莫多龙属(Simoedosaurus)和鳄龙属(Champsosaurus)组成的支系的姐妹群。蒙山龙区别于其他新离龙类的特征包括泪孔位于前额骨与泪骨之间,以及增大的腭面齿(宽度超过上颌齿的1/3)。蒙山龙具有长吻和紧密排列的尖利牙齿,推测离龙类幼体与现生鳄类幼体食性类似,以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现生鳄类在发育过程中,吻部的形态常发生改变,牙齿也会从尖细的形状转向圆钝;而蒙山龙的吻部和牙齿的形态与已知大体型的成体新离龙类没有明显区别,这说明相较于现生鳄类,新离龙类在发育过程中生态位的变化并不显著。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鸵鸟化石的特异保存
    李志恒, 艾莉达, Thomas A. STIDHAM, 王敏, 邓涛
    2021, 59(3):  229-244.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10309
    摘要 ( )   HTML ( )   PDF (43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来自西北地区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一件鸵鸟化石,该标本包括鸵鸟的部分颈椎以及气管,由于缺乏物种级别的鉴定特征,被暂定为鸵鸟(Struthio sp.)。新标本还保留了平齿三趾马(Hipparion platyodus)的部分头骨。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该鸵鸟骨骼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探讨临夏鸵鸟的埋藏条件和古气候背景。在鸵鸟化石的一个脱矿化的骨碎片中发现了软组织(内源性血管和红细胞的化石残留)。同时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成像显示,化石组织切片中存在显著的细菌改变(骨侵蚀现象)。这是中新世临夏盆地脊椎动物遗体中软组织的首次报道。通过相关的地质和沉积学证据与新的古生物数据相结合,认为季风气候可能是造成鸟类化石早期埋葬期间微生物侵蚀的原因,接下来延续了8 Ma左右的盆地剧烈的干旱化作用,导致了微生物活动的停止,并进一步导致了成岩作用后期孔隙方解石的沉淀。这项工作显示出跨学科(包括形态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软组织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西北临夏盆地柳树组的中新世晚期的动物群更替、气候和分子保存。

    亚洲最古老鸽子(Columbidae)物种有效性再检验:北京周口店早更新世丛氏原鸽(Columba congi)
    沈韦, Thomas A. STIDHAM, 李志恒
    2021, 59(3):  245-256.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10304
    摘要 ( )   HTML ( )   PDF (7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丛氏原鸽(Columba congi)出土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早更新世第12地点(~1.7 Ma)。丛氏原鸽共出土11件骨骼碎片,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仅遗存4件肱骨标本,且遗存标本的形态学特征并不支持最初的物种鉴定特征。对遗存的4件肱骨标本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对比,其肱骨气窝腹侧外缘平直和背髁上突位于肱骨更远端的位置这两个特征或为作为灭绝鸽类物种的丛氏原鸽提供稳定的识别特征。丛氏原鸽是亚洲地区已知最古老的鸽属化石,推测其生存于温暖且潮湿的森林环境。对丛氏原鸽的研究或能为解决鸽属物种的古生物地理分布以及目前广泛分布的原鸽的起源等问题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