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9-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纪念杨钟健院士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编辑部
    2017, 55(3):  .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南宁渐新世基于咽齿的鲤亚科一新属
    陈耿娇,岑立地,刘娟
    2017, 55(3):  201-209. 
    摘要 ( )   PDF (16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记述了产自广西南宁盆地渐新世早—中期的鲤科鲤亚科一新属种——伍氏南宁鲤。化石材料包括一些咽喉骨和咽齿。这些咽喉骨和咽齿的以下特征组合明显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齿式—3·2·1, 主行第一枚咽齿大小是第二枚的3~4倍,第二枚咽齿及第二行第一枚咽齿咀嚼面上各仅有一条沟纹,咽骨前角很发育。该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鲤亚科是鲤科中较早的分支,中国南方很有可能是鲤亚科的起源和分化中心。 
    三叠纪胎生主龙型海洋爬行动物
    李  淳,Olivier RIEPPEL, Nicholas C. FRASER
    2017, 55(3):  210-217. 
    摘要 ( )   PDF (6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类型。卵生即母体在陆地上产出羊膜卵,并依靠外界环境加以孵化;卵胎生系指羊膜卵在母体内孵化,随即产出幼子,其间胚胎的营养来源和代谢废物均限于羊膜卵内;所谓“胎生”,是指某些类群的卵在母体内孵化后没有立刻产出,胚胎与母体建立了某种程度的营养乃至气体交换关系,此后再以幼体的形式娩出。卵胎生和“胎生”见于有鳞类。在化石中,由于无法识别胚胎与母体的营养联系等信息,通常只以“生产方式”加以定义,即除卵生以外,所有“含胚胎的化石”都统称为“胎生”,目前“胎生”已有的准确记录包括鱼龙类、鳍龙类、沧龙类和离龙类。近期报道的“怀孕恐头龙”显示原龙类可能也有此种生殖方式,但标本的保存状态显示不能排除其“同类相食”之可能。本文记述了产自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系内一独立保存的、完整的圆胚状化石,标本的大小、形态、姿态和埋藏环境显示这是一个处于孵化后期、因某种原因而流产的胚胎。头后骨骼显示该标本代表了一种全新类型的海生原龙类,但是由于在个体发育中很多性状特征会有较大变化,因此胚胎乃至幼体标本不宜作为正型标本而建立新属种。这也是又一个主龙型爬行动物胎生的确切证据;同时这也进一步反应了盘县-罗平动物群中原龙类的高度多样性。 
    内蒙古中始新世一似ameghinornithid鸟类(鸟纲: Cariamae: Ameghinornithidae?)
    Thomas A. STIDHAM,王元青 
    2017, 55(3):  218-22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剖面(相当于伊尔丁曼哈组)的中始新世早期地层中新发现的一件标本显示其属于一个与ameghinornithid相似的种,代表了Ameghinornithidae在亚洲的首个记录。新标本具有外踝半圆形,缺失骨质腱桥,伸肌沟外侧具有大而平的结节,以及其他与ameghinornithid和似ameghinornithid鸟类共有的特征。内蒙古标本与欧洲最古老的ameghinornithids记录大体属同一时代(约48 Ma)。与同时期内蒙古哺乳动物群主要由亚洲类群组成兼有少量与北美有关的绝灭类群不同,这类鸟类中始新世时在北美缺失,而存在于欧洲和亚洲。加上埃及法尤姆早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似ameghinornithid鸟类,这类已经绝灭的鸟类的地理分布似乎比过去所认为的要广泛得多。 
    豫鼠化石在我国阿尔金地区的发现
    王伴月 
    2017, 55(3):  227-232. 
    摘要 ( )   PDF (6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地区彩虹沟首次发现的豫鼠一新种:阿尔金豫鼠(Yuomys altunensis sp. nov.)。其主要特征是臼齿的尺寸较大,比例上较宽,齿冠较高,臼齿的后小尖与后尖明显分开,后脊相对较长,但不完全,次尖明显小于原尖,舌侧内凹伸达臼齿齿冠基部,后齿带与后尖舌侧连;M3后尖为新月形,后齿带较短等。根据豫鼠臼齿的进化趋势和新种臼齿的尺寸较大、齿冠较高和舌侧内凹伸达齿冠基部的特征与Y. cavioides, Y. eleganes和Y. huangzhuangensis相近,但颊齿比例较宽判断,Y. altunensis可能与该3种处于同样的进化阶段或稍进步。其产出的地层时代很可能与它们相近或稍晚,即为晚中始新世或稍晚。 
    中国北方上中新统的早期玛姆象属(Mammut)及其在玛姆象科(Mammutidae)分化和演化中的意义
    王世骐,李  雨,董佳荣,陈少坤,何  文,陈善勤
    2017, 55(3):  233-256. 
    摘要 ( )   PDF (26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 (Mammut cf. M. 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内蒙古赤峰初头朗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新材料及二元相似性分析
    董  为,张立民,刘文晖
    2017, 55(3):  257-273. 
    摘要 ( )   PDF (15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 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 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 (Proboscidipparion)sinense), 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 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 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 M. lacustris), 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 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 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 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栖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陕西子洲中侏罗世早期恐龙足迹初步研究
    李永项,张云翔
    2017, 55(3):  276-288. 
    摘要 ( )   PDF (2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子洲县中侏罗世延安组砂岩中,同一地点共厚约1.7 m的5个层面发现4种食肉类恐龙足迹,自上而下分别为:(1)第五层面大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王氏子洲足迹(新遗迹属、新遗迹种) Zizhoupus wangi ichnogen.et ichnosp.nov.; (2)第四和第三层面中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龙尾峁张北足迹 (新遗迹种) Changpeipus longweimaoensis inchnosp.nov.; (3) 第二层面小型三趾或四趾型足迹,虚骨龙类小理河陕西足迹(新遗迹种)Shensipus xiaoliheensis inchnosp. nov.; (4)第一层面小型三趾型足迹,虚骨龙类的铜川陕西足迹Shensipus tungchua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