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5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9-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孟氏苏崩猴( 哺乳动物纲:近兔猴超科) 的齿列以及亚洲窃果猴科系统发育关系的再研究
    毕丛山,倪喜军,王元青,孟  津,Daniel L. GEBO   
    2016, 54(3):  181-211. 
    摘要 ( )   PDF (35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格沙头期的窃果猴类(carpolestid)孟氏苏崩猴(Subengius mengi)属于亚洲已知最早的近兔猴形类(plesiadapiform)。苏崩猴的新标本澄清了该类群的牙齿解剖结构。孟氏苏崩猴的齿列比以前认为的要原始得多,下齿列的齿式2.1.3.3, p4低冠,具有3个主尖,但不似Elphidotarsius的相应主尖那样完全并生,P3的舌侧缘更窄,结构更简单,m1不具有高度扩展的下前尖和下后尖。苏崩猴P3的独特结构以及对Elphidotarsius sp., cf. E. florencae的P3解剖特征的重新研究表明,过去对窃果猴科P3的某些齿尖的同源性的解释是错误的。在详细的特征分析基础上,重新建立了窃果猴类及其近亲的系统发育关系。崩班期(Bumbanian)的同时猴(Chronolestes simul)被重新认定是窃果猴科最基部的成员。孟氏苏崩猴以及崩班期的另一个种旭日多脊食果猴(Carpocristes oriens)也是窃果猴类相对靠基部的成员,但这些亚洲窃果猴类之间似乎都没有特殊的相互关系。虽然北美和亚洲的窃果猴类均延续到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但它们在两个大陆之间的扩散似乎仅限于古新世的较早期。 
    美国怀俄明州大角盆地北部Polecat台地古新世动物群演化
    Philip D. GINGERICH 
    2016, 54(3):  212-234. 
    摘要 ( )   PDF (5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怀俄明州大角盆地北部的Polecat台地和麦卡洛峰的重要发现对了解北美古新世哺乳动物生物地层以及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中陆生动物群更替模式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1910年,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者指出,古新世的哺乳动物与始新世的明显不同,这使得古新世是一个不同于始新世的时期的观点很快被接受。80年之后,密歇根大学和卡耐基研究院的古生物学者指出,陆相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可以用动物群的快速更替和小型化作为标志,并伴随着一次重要的碳同位素漂移,这使得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作为真正的全球性温室升温事件得到了公认。1950年,投身古生物事业的年轻学者周明镇被介绍到怀俄明参加古新世哺乳动物野外工作。在那里,他积累了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促成了对中国古新统进行的类似考察。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将北美和亚洲大陆相似的古新世历史拼合在一起。 
    基干啮型类发现跟骨管结构
    张兆群,李传夔,王  健,王元青,孟  津 
    2016, 54(3):  235-242. 
    摘要 ( )   PDF (15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年Bleefeld和Bock发现跟骨上一个独特的解剖结构——跟骨管——仅在现生与化石兔形目种类中存在,而在啮齿类以及相关类群中缺如,并认为这个独特的解剖特征支持了兔形目是一个单系类群。对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基干啮型类标本(IVPP V 7422)的观察表明其跟骨上也存在清晰的跟骨管,使得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独特解剖特征。结合显微镜观察与CT扫描技术,发现兔形目种类,如Dawsonolagus, Ordolagus等存在较大的跟骨管,其进口与出口皆与骨体内部髓腔贯通;在双门齿啮型类如Mimolagus, Gomphos, 单门齿啮型类Rhombomylus上也存在清晰的跟骨管。因此,跟骨管的存在可能是啮型类的共近裔性状,也支持了兔形类与啮齿类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安徽潜山古新世蜥蜴化石的分类学厘定
    董丽萍,Susan E. EVANS,王  原 
    2016, 54(3):  243-268. 
    摘要 ( )   PDF (85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对于中国和蒙古晚白垩世较知名的蜥蜴动物群,该地区古新世的蜥蜴研究非常有限。安徽潜山盆地曾报道了古新统望虎墩组和痘母组中的6种蜥蜴:中国飞蜥(Agama sinensis Hou, 1974), 淮南安徽蜥(Anhuisaurus huainanensis Hou, 1974), 短头安庆蜥(Anqingosaurus brevicephalus Hou, 1976), 华南长江蜥(Changjiangosaurus huananensis Hou, 1976), 黄铺潜山蜥(Qianshanosaurus huangpuensis Hou, 1974)和痘母响蜥(Tinosaurus doumuensis Hou, 1974), 但化石材料均较破碎。使用CT扫描技术,在最新的有鳞类分类框架下对这些属种进行了重新研究,修订了上述属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分类位置。潜山盆地古新世蜥蜴动物群具有比原认为更高的形态学和生态学分异度,如巨蜥类材料(IVPP V 22767)的发现和对安庆蜥可能为穴居型的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