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5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12-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三叠纪关岭动物群邓氏萨斯特鱼龙的两性异形
    尚庆华,李  淳
    2013, 51(4):  253-264. 
    摘要 ( )   PDF (90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迄今为止已产出了大量大型长吻鱼龙化石骨架,其中见于正式文献的有14件之多。头骨结构的相似性指示它们均归属于同一种:邓氏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对比已发表标本和尚未发表的本种新材料的头后骨骼发现,这些大型长吻的邓氏萨斯特鱼龙化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A型)前肢和后肢大多不发育附生指列,且后肢第2趾前端1~3个趾节骨明显小于正常尺寸,甚至缺失;另一种类群(B型)前肢多发育一列后附生指,后肢发育一列前附生指。与此相对应,A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大,头骨略粗壮;B型头骨顶脊前端分叉角度小,头骨相对略纤长。鉴于这些化石均产自同一地区的相同层位,每一类型的骨骼数量大体相等,身体大小范围接近,虽然也可以据两种类型的微小差异划分为两个形态种,但依据头骨和头后骨骼结构的相似性本文更倾向于将这些标本置于同一种,而将彼此间区别判断为两性之间的差异。依据躯干和尾部长度比等推测A型鱼龙可能为雌性个体,B型鱼龙可能为雄性个体。 
    多刺甲龙亚科恐龙在亚洲的首次发现
    杨精涛,尤海鲁,李大庆,孔得来 
    2013, 51(4):  265-277. 
    摘要 ( )   PDF (204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采自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化石(一前中部尾椎,三根背肋,一个近乎完整的左髂骨和若干甲片)建立恐龙一新属种:金城洮河龙(Taohelong jinchengensis gen. et sp. nov.)。洮河龙具有三个自有裔征:前中部尾椎神经孔呈倒立的梯形,髂骨前突外侧缘背视呈翻转“S”形及荐盾由大小不一排列无规则的甲片愈合而成。分支系统分析表明洮河龙属甲龙类结节龙科中的多刺甲龙亚科,并且和发现于英国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的Polacanthus foxii是姐妹群。洮河龙代表了多刺甲龙亚科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也再次表明兰州-民和盆地的河口群蕴含着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恐龙化石组合。 
    辽宁昌图上白垩统泉头组恐龙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刘金远,王  强,赵资奎,汪筱林,高春玲,沈才智 
    2013, 51(4):  278-288. 
    摘要 ( )   PDF (70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新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辽宁省昌图地区的恐龙蛋化石。通过对这些标本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测量数据分析,将其归入圆形圆形蛋(Spheroolithus spheroides)和厚皮圆形蛋(Spheroolithus megadermus), 这是目前这两个蛋种的第二次化石记录。这两个蛋种首次发现于山东莱阳上白垩统将军顶组,根据昌图及其邻近地区恐龙蛋化石与山东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对比,结合松辽盆地近年来泉头组的研究成果,认为泉头组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地区壮鼠类化石
    李  茜,孟  津 
    2013, 51(4):  289-304. 
    摘要 ( )   PDF (113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地区始新世壮鼠类化石,包括呼和勃尔和剖面伊尔丁曼哈组底部的Asiomys dawsoni以及努和廷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底部的Ischyromyidae gen. et sp. indet.。其中Asiomys与其他壮鼠类的区别在于其下颌厚、高;咬肌窝明显、前缘宽,并有较明显的结节;P4无次尖、M1和M2次尖小;后小尖2个;dp4有明显的下次脊、p4无下次脊;下臼齿下原尖后棱长短不一、下次尖与下后齿带相连、下外脊完整、下次脊短。Asiomys的下颌特征与Paramys delicatus相似,门齿釉质层、上臼齿次尖、下臼齿下次脊等结构特征与北美中始新世的壮鼠类相近,与亚洲已知的壮鼠类差别较大。因此,Asiomys是中始新世亚洲与北美大陆哺乳动物之间交流的又一佐证。 
    云南广南古近纪紧齿犀类新材料
    王海冰,白  滨,高  峰,黄王崇,王元青 
    2013, 51(4):  305-320. 
    摘要 ( )   PDF (176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云南广南盆地古近纪砚山组紧齿犀科(Eggysodontidae)一新属种:杨氏广南犀Guangnanodon youngigen. et sp. nov., 标本为一破损的带p3-m3的左下颌骨。新属种的特征为下前臼齿的臼齿化程度低,p3-p4的下内脊弱,向内收缩呈尖叶状,p4和m2的下次脊略偏向内侧倾斜,m3的下跟座与m2的相近,接近V形,p4-m3外齿带在下原尖和下次尖基部消失。这些特征表明广南犀明显比晚始新世的Proeggysodon进步,而比渐新世的其他紧齿犀类原始,其时代很可能为晚始新世最晚期。新标本的发现结合以前报道过的哺乳动物化石材料表明,广南盆地砚山组包含了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晚期的沉积。 
    广西地区野猪化石古DNA及猪的驯化初探
    尹  帅,盛桂莲,侯新东,朱  敏,杜  明,金昌柱,赖旭龙 
    2013, 51(4):  321-330. 
    摘要 ( )   PDF (80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的起源驯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古DNA技术可为家猪起源驯化研究提供历史分子证据。为探讨广西地区更新世晚期野猪与当地家猪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晚更新世三个不同地点的30个猪科动物化石样品,测定了这些样品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结合现代不同品种家猪和野猪DNA同源序列信息,构建network网络结构图,进一步证实了家猪多地起源学说。研究显示广西古代野猪与现存欧洲猪的基因型最为接近,属于欧洲单倍型H1, 从而推测其对该地区现代家猪的遗传贡献可能较低,对考古形态学研究中关于广西地区家猪独立起源的推测提出了质疑。 
    熊类头骨的三维几何形态学初步研究
    杨兴恺,张兆群 
    2013, 51(4):  331-341. 
    摘要 ( )   PDF (13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骨骼形态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运用激光扫描可得到骨骼三维几何形态学的全部信息,用于骨骼形态的定量分析,对于建立客观的分类指标以及形态生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熊猫、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为研究对象,为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的共计28件头骨和对应下颌建立三维模型,提取熊类下颌的9个形态测量的比例指标和头骨的15个形态测量的比例指标,对下颌和头骨进行数学建模。使用Weka的J48算法,构建决策树,成功实现了模式分类。又在上述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23个下颌形态标志点和29个头骨形态标志点;以标志点的三维坐标为初始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4种熊类的下颌和头骨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大熊猫的下颌和头骨形态与其他3类熊差别显著;棕熊的头骨和下颌形态介于黑熊和北极熊之间。在此基础上,以同样方法将一例大熊猫小种化石头骨与4种现生熊类头骨形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熊猫小种头骨形态与现生大熊猫相似,而又不在其种内差异的形态区间内。除去大小因素,大熊猫小种在头骨形态上与现生大熊猫仍有一定差异,略倾向于杂食熊类。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形态与演化
    李绿洲,倪喜军 
    2013, 51(4):  342-357. 
    摘要 ( )   PDF (248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高精度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石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或估计动物的运动方式。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内耳迷路的半规管部分、前庭窗和前庭水管都是非常稳定的结构,自四足动物首次出现以来,这些结构的基本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一直保持不变。相反,内耳的压力释放机制经历了复杂的趋同演化过程,不同脊椎动物类群中被称为蜗窗、外淋巴孔、蜗水管等的结构并不一定都是同源的。耳蜗的延长和弯曲也发生了很多次,发育有骨螺旋板和第二螺旋板、并呈蜗牛状卷曲的耳蜗只发生在树掠兽类 +文氏掠兽+后兽类+真兽类这一支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