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20
    江西志留纪山口中华盔甲鱼的再描述
    盖志琨, 山显任, 孙智新, 赵文金, 潘照晖, 朱敏
    2020, 58(2):  85-99.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191105
    摘要 ( )   HTML ( )   PDF (89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对江西省修水县志留系西坑组发现的11个新标本的观察,对存在争议的山口中华盔甲鱼(Sinogaleaspis shankouensis)进行了重新描述。深入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山口中华盔甲鱼的侧线感觉管系统展示出基干盔甲鱼类、真盔甲鱼目、多鳃鱼目和华南鱼目等多个类群的镶嵌特征。山口中华盔甲鱼的侧线感觉管系统由4条纵行干管和6条横向联络管相互交叉在头甲背面形成格栅状分布,可能反映了脊椎动物的祖先状态。山口中华盔甲鱼在动物群上属于中华盔甲鱼-修水鱼组合或茅山组合,该组合可能代表了盔甲鱼类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的第一次适应辐射。江西修水西坑组古沉积环境指示了一种低盐度半咸水的近海环境,可能是由于大量淡水从附近河流涌入导致盐度降低,而含鱼层位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中含有的大量泥砾则指示鱼化石经历了短距离的河流搬运。因此,该生物群可能生活在埋藏区域上游的淡水河流里。

    广东始新世金龙鱼(Scleropages, Osteoglossomorpha)属一新种
    张江永
    2020, 58(2):  100-199.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191213
    摘要 ( )   HTML ( )   PDF (57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产于广东三水盆地华涌组的金龙鱼化石新材料,定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 三水金龙鱼(Scleropages sanshuiensis sp. nov.)。新种在头部骨骼、尾骨骼、各鳍形状和位置以及具有网状鳞片等方面与中华金龙鱼(S. sinensis)和现生金龙鱼(Scleropages)极为相似,因而归入该属。在金龙鱼属的4个现生种和中华金龙鱼之中,三水金龙鱼和中华金龙鱼更为接近。但是,三水金龙鱼在下列特征上明显不同于中华金龙鱼:鼻骨上有纹饰,第三眶下骨略小于第四眶下骨,鳃盖骨后腹缘的内凹浅,胸鳍往后延伸到腹鳍起点,躯椎上的神经棘不愈合,椎体横突长。三水金龙鱼与现生的金龙鱼也有相似之处,如鼻骨有纹饰、椎体横突长。同样,中华金龙鱼也有与现生金龙鱼相似的地方,如第三眶下骨略大于第四眶下骨、大多数躯椎上的神经棘愈合。尚不清楚三水金龙鱼和中华金龙鱼中哪一个与现生种更接近,这两个化石种可能处于相同的进化水平。中生代骨舌鱼类主要发现于中国,始新世骨舌鱼类化石在中国的发现也在逐渐增多,金龙鱼属(Scleropages)和骨舌鱼属(Osteoglossum)的共同祖先在始新世以前可能生存于东亚,并随后扩散到澳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华涌组的骨舌鱼类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的可以直接比较,因此,本项研究支持华涌组的时代为早始新世的观点。

    甘肃和政晚中新世许氏鼠(啮齿类:鼠科)头骨化石
    王伴月, 邱占祥, 李绿洲
    2020, 58(2):  120-133.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319
    摘要 ( )   HTML ( )   PDF (206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采集到的一件鼠亚科具下颌骨的头骨和数节颈椎化石(IVPP V 16288)。该头骨代表许氏鼠的一新种,被命名为亚洲许氏鼠(Huerzelerimys asiaticus sp. nov.)。这是许氏鼠头骨的首次发现。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头骨较宽短,具较宽短的吻部和较窄的眶间区;有较发达的前颌骨侧背嵴;两额嵴弱,近于平行;门齿孔长,向后延伸至M1前齿根舌侧;后颚孔位于M2舌侧;硬颚后缘位于M3之后;无翼间孔;具骨质的翼蝶管和膨大的听泡;内颈动脉孔的位置靠近基结节;下颌骨水平支较低,齿隙凹入较深;咬肌嵴伸至m1前缘下方;颏孔位于m1的前下方,咬肌嵴前方,靠近齿隙;I2为垂直伸型;M1的t1位置较H. exiguus靠前;M1和M2的t6和t9的连接脊明显,t12为低的脊形;M2的t1和t3以及M3的t1均与t5连;M3有t3和较大而孤立的t8; m1的下前中尖(Acc)明显,与颊侧下前边尖(Abc)和舌侧下前边尖(Alc)连;m1和m2颊侧齿带明显,有较大的c2与下原尖相连,后根为低弱的脊形;m2和m3的Abc孤立;m3无c1等。根据H. asiaticus的进化程度,H. aisaticus的产出时代可能比H. exiguus的稍晚,为灞河期晚期,大致与欧洲MN11上部或MN12下部的时代相当。

    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 & Granger, 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 1978)再研究:关于粗壮型轭齿象(Zygolophodon)的讨论
    王世骐, 张晓晓, 李春晓
    2020, 58(2):  134-158.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310
    摘要 ( )   HTML ( )   PDF (391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 & Granger, 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 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丘型齿(嵌齿象类)和轭型齿(玛姆象类)之间,它们的系统演化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将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的颊齿和下颌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类群进行了广泛比较,比较对象包括欧亚的苏黎士轭齿象(Z. turicensis)、亚似貘嵌齿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塔氏嵌齿象(G. tassyi), 及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Mio. merriami)和进步嵌齿象(G. productum)。结果表明,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与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臼齿比苏黎士轭齿象略显丘型化(例如,釉质层较厚,主齿柱新月嵴较粗,齿谷侧视釉质柱高度达到齿谷一半,以及副齿柱横向较窄以致于整体轮廓较窄), 并且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大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而在苏黎士轭齿象和进步嵌齿象中,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小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平躺的椭圆形。因此,有必要恢复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 Osborn, 1922), 它包括那些曾被归为轭齿象属,但牙齿相对丘型化的那一类(即所谓“粗壮型苏黎士轭齿象类群”), 并且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可以作为中新乳齿象属各种的共衍征。此外,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臼齿也呈现介于丘型齿和轭型齿的形态,但两者的下颌比中新乳齿象更伸长,下门齿截面呈梨形。中新乳齿象以及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存在模糊了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界线,表明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演化历史是深度相关的,并非截然分开。这一点已在胶原蛋白序列分析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玛姆象(Mammut)和现生象的工作中所揭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前处理与测试条件差异对化石牙釉质羟磷灰石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影响:以步氏巨猿动物群为例
    姜曲怡, 赵凌霞, 胡耀武
    2020, 58(2):  159-168.  DO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109
    摘要 ( )   HTML ( )   PDF (67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釉质羟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研究之中,以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信息。在对不同研究中的同位素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会忽略不同实验室、不同前处理方法可能引发的数据误差。为了探讨这些因素对牙釉质羟磷灰石同位素值的影响,重新测量了湖北省龙骨洞步氏巨猿动物群动物牙釉质样本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该批样本曾使用不同的前处理和实验方法进行过测试(Zhao et al., 2011;Nelson, 2014)。研究结果显示,重测的数据与Zhao et al. (2011)、Nelson (2014)发表的数据结果均存在一定差异。前处理方法与实验室测试差异都会造成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结果的偏差。相较氧同位素而言,碳同位素值会更容易被前处理过程中反应试剂、反应时间等的不同所影响。但上述因素所导致的数据差异较小,不会对后续的分析产生实质性影响。本研究为直接对比不同来源牙釉质同位素值的可行性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支持。建议为减少由于样品前处理和实验测试方案引发的数据误差,获得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应尽可能采用同样的前处理与测试方案,多进行实验室间数据校正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