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6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0
    云南曲靖下泥盆统“曲靖东方鱼”的分类学厘定
    山显任, 朱敏, 李强, 盖志琨
    2024, 62(2):  85-98.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1
    摘要 ( )   HTML ( )   PDF (35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曲靖东方鱼” (‘Dongfangaspis qujingensis’)的归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其最初被归入东方鱼属(Dongfangaspis), 之后被归入宽甲鱼属(Laxaspis)。然而,由于宽甲鱼属模式种为曲靖宽甲鱼(Laxaspis qujingensis), 这一分类学厘定又引起异物同名的问题。描述了来自云南曲靖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西山村组的 “曲靖东方鱼” 和变异坝鱼(Damaspis vartus)的新材料。“曲靖东方鱼” 在头甲长略大于宽,侧横管末端呈二分叉,V字型后眶上管不汇合,以及至少7条侧横管从侧背管发出等方面与变异坝鱼高度相似。这些相似之处表明,相较于宽甲鱼属和东方鱼属, “曲靖东方鱼” 更接近坝鱼属。因此提出将 “曲靖东方鱼” 从宽甲鱼属中移除,归入坝鱼属。新标本表明变异坝鱼多出来第5对长的侧横管是该种的一个鉴别特征,而正型标本所呈现的非对称感觉管系统应为种内变异所造成。

    现生鸟类颈椎形态测定分析及其对中生代鸟类饮食生态的启示
    刘碧莹, Thomas A. STIDHAM, 王小平, 李志恒, 周忠和
    2024, 62(2):  99-119.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05
    摘要 ( )   HTML ( )   PDF (20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生代鸟类的食性推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形态对比和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不完整的化石记录和特异埋藏的稀缺性使得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有用特征和方法来对化石鸟类进行食性评估。鸟类颈部结构是一个高度模块化、形态和功能密切关联的系统;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前肢由于飞行适应独立出来,使得颈部需要更多地帮助鸟类实现捕食及其他生态功能。因此,颈部有可能成为鸟类食性推断的显著特征之一。利用形态测定和统计分析,建立起现生鸟类和中生代灭绝鸟类的颈椎形态和食性模式之间的量化关系。基于现生鸟类构建了形态-功能框架,评估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5种鸟类的食性模式。结果表明,颈椎形态分异与鸟类取食多样性量化相关,3种反鸟表现出了食虫或食肉鸟类的颈椎形态特征,两种今鸟型类则表现出杂食性或植食性,以及原始的水生适应形态特征。新的分析结果与之前发现的化石直接证据以及其他相关的形态研究基本一致,因此,颈椎作为与取食功能密切相关的骨骼系统,可以为中生代鸟类取食生态的推断提供一定信息。

    保存最古老矿物结合多肽的中新世鸵鸟蛋壳化石首次组织化学研究
    吴倩, 泮艳红, 李志恒, 周忠和, 艾莉达
    2024, 62(2):  120-13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9
    摘要 ( )   HTML ( )   PDF (414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蛋白质比古DNA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帮助阐明一些超出古DNA研究领域的灭绝生物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多肽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鸵鸟蛋壳化石中,是与蛋壳矿化相关的蛋白质struthiocalcin (SCA-1) 的一部分。前人认为SCA-1在蛋壳中均匀分布,并因其与方解石晶体结合的特性而得以在地质历史中长时间保存。本次对同一鸵鸟蛋壳化石进行了组织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分析,发现蛋壳内侧锥体层的晶核含有部分磷灰石,其他部位则完全由方解石构成;这些晶核部分应当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历了磷酸盐化。在对该化石蛋壳样品脱钙处理后,其锥体层晶核部分存在残留物,呈现网络状纤维结构,其位置和形态与现生鸵鸟蛋壳中脱钙后残留的有机质相似。结果表明,该化石蛋壳中的古多肽可能集中保存在锥体层晶核处,而非在整个蛋壳中均匀分布。磷酸盐化可能是另一个有利于有机物长期保存的埋藏过程。临夏盆地的古气候和埋藏环境可能为该古蛋白分子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在未来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组织化学和矿物学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盆地有机质和古蛋白的保存机制。

    中国首次发现晚中新世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
    吴勇, 王世骐, 梁志勇, 郭丁歌, 孙博阳, 刘龙, 段凯, 陈国忠
    2024, 62(2):  135-155.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123
    摘要 ( )   HTML ( )   PDF (24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 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发现的陇东西班牙羚新种(H. longdongica sp. nov.), 时代大约为保德期早期(约8-7 Ma)。新材料包括5个头骨,保存状态各异,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西班牙羚最完整的骨骼信息。其角心长而细、向后弯曲,且微弱地同向扭曲(homonymous twist); 角心同时还具有外-背侧沟和内-腹沟,这些都是西班牙羚的典型特征。代店地点发现的西班牙羚在已知各种中体型最小,面部和脑颅之间的弯曲较弱,前后基结节均发育较弱。这些原始的特征表明陇东西班牙羚可能代表了这个属的早期演化阶段。此外,该种头骨与瞪羚(Gazella)的相似之处表明西班牙羚可能是直接从瞪羚的祖先演化而来,其同向扭转的角心与角羊族一致,可能是两者平行演化所致。

    临夏盆地中新世一可能的新犬熊
    江左其杲, 高源, 阿尔伯托·瓦伦西亚诺, 鲁丹, 王世骐
    2024, 62(2):  156-164.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0
    摘要 ( )   HTML ( )   PDF (340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甘肃临夏盆地具体产地未知的一件犬熊下颌。该下颌展现出进步的牙齿特征,与过去发现于欧洲以及南亚的马德里犬熊Magericyon近似。这件犬熊化石指示东亚的犬熊多样性比以往认知的更高,但还需要更多具有明确层位信息的犬熊化石来进一步揭示东亚犬熊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