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89年 第27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89-10-10
    中国境内始舌齿鱼(Eohiodon)的发现兼论骨舌鱼类的分布
    沈梅
    1989, 27(04):  1.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产自苏北沭阳阜宁群上部的一始舌齿鱼,依据它在外形、鼻骨及尾部结构上与始舌齿鱼现有种的区别,将它定为一新种:沭阳始舌齿鱼(Eohiodon shuyangensis, sp. nov.)。同时,本文对骨舌鱼类的历史动物地理学问题作了尝试性的分析。
    陕西府谷前棱蜥类一新属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李锦玲
    1989, 27(04):  1. 
    摘要 ( )   PDF (6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详细记述了陕西府谷下三叠统和尚沟组中发现的一前棱蜥类骨架。依据头骨及头后骨骼特征订立一新属种:河套五角蜥(Pentaedrusaurus ordosianus gen. et sp. nov.)。讨论中,对原归入前棱蜥科的袁氏三台龙(Santaisaurus yuani)的系统分类位置提出了修正意见,同时建议取消黄河保德蜥(Pooteodon huanghoensis)这一名称。
    禄丰古猿地点的猪尾鼠类化石
    邱铸鼎
    1989, 27(04):  1. 
    摘要 ( )   PDF (19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亚洲首次发现的猪尾鼠类化石。材料系1983年于云南禄丰古猿地点最晚中新世石灰坝组采集到的,计有代表两属三种—Platacanthomys dianensis sp. nov., Typhlomys primitivus sp. nov.和T. hipparionum sp. nov.的百余枚牙齿。文中除对新种的形态作了描述和对比外,还对猪尾鼠类的分类位置及系统发育作了探讨。
    记同心铲齿象一幼年头骨化石
    叶捷, 邱占祥, 陈景智
    1989, 27(04):  1. 
    摘要 ( )   PDF (4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一个采自宁夏同心丁家二沟的同心铲齿象幼年头骨。通过与Pl.danoviPl.grangeri比较,进一步证明了Pl. tongxinensis的进化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并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笔者选择Phiomia和现生Elephas maximus为参照分析了同心头骨的进化特征。尽管三者不属于同一枝系,但表现在它们身上的性状变化仍可大体反映出长鼻类的进化趋向。
    记准噶尔巨犀(Dzungariotherium)一新种
    齐陶
    1989, 27(04):  1. 
    摘要 ( )   PDF (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准噶尔巨犀(Dzungariotherium)的一个新种。标本为中苏古生物考察队1960年在内蒙古沙拉木伦地区额尔登敖包的早渐新世乌兰戈楚组内所采。由于这一新种的时代为早渐新世,因而有可能是发现于新疆的晚渐新世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Dzungariotherium orgosensis)的祖先类型。
    系统发育系统学——对现代系统生物学的理解与探讨(5)支序图、系统树及祖裔关系
    孟津, 王晓鸣
    1989, 27(04):  1.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重建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中,对于祖裔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主要的不同派别,即传统的演化论学派和支序学派。传统的演化论学派认为,通过古生物资料来找到系统发育中的实际祖先类型是重建生物系统发育的一个基本内容,而祖先类型是有可能被认识到的(Bretsky, 1979; Gingerich, 1979)。支序学派并不迥避对祖—裔关系的讨论,因为支序学的一个前提便是生物演化曾经发生过。那么,祖先和后裔的存在,便是这一前提的必然结果。但问题在于怎样去认识祖—裔关系,而不是祖—裔关系是否曾经存在过。后者并不成为一个问题。与传统的演化论观点相反,支序学派一般认为祖先类型是不可能被真正认识到的,不能被验证的,至多只是一种形态型(morphotypes) (Nelson, 1970)。但这种所谓的祖先形态型并不是一个关于祖先的科学陈述,而只是由支序学假说中产生的一种特征的集合体(Engelmann and Wiley, 1977)。这两个不同学派在表达对系统发育的重建时,采用了系统树与支序图两种不同的形式(或者说两种不同的假说)。这两种表达形式体现了两种学派对祖—裔关系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