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6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10-20
    西域鱼在江西和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的新发现
    山显任, 林翔鸿, 张雨萌, 李旭彤, 盖志琨
    2023, 61(4):  245-260.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904
    摘要 ( )   HTML ( )   PDF (1524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盔甲鱼亚纲修水鱼科西域鱼属在中国志留系的新发现,包括江西九江清水组的一新种——澧溪西域鱼(Xiyuichthys lixiensis sp. nov.)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的张氏西域鱼(X. zhangi )新材料。澧溪西域鱼的典型特征为:部分头甲侧缘呈锯齿状;头甲纹饰由极为粗大的瘤状突起组成(每平方毫米仅有1个突起)。赣西北志留纪早期生物地层序列较为完整,可以建立标准剖面,为华南和塔里木板块志留纪浅海红层的对比提供参照。因此,澧溪西域鱼在赣西北志留系下红层清水组中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该种能和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中的张氏西域鱼直接对比,进一步支持塔里木板块的塔塔埃尔塔格组和华南板块的志留系下红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化石记录显示,修水鱼科具有较长的地层延限,但在不同的层位显示出不同的组成面貌,其中西域鱼属和长兴鱼属出现在志留系下红层(清水组、唐家坞组和塔塔埃尔塔格组), 修水鱼属则出现在志留系上红层(西坑组)。

    湖南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中华沟鳞鱼再研究
    罗彦超, 朱敏, 卢立伍, 潘照晖
    2023, 61(4):  261-276.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901
    摘要 ( )   HTML ( )   PDF (2187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荣森先生于1940年基于湖南长沙附近中泥盆统跳马涧组采集到的一些以前中背片为代表的胴甲鱼类标本命名了中华沟鳞鱼(Bothriolepis sinensis ), 这是在中国正式命名的第一种古生代脊椎动物。虽然卢立伍于1988年对后续出产于模式种产地的其他中华沟鳞鱼材料进行了补充描述,但研究者对中华沟鳞鱼的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仍缺乏全面认识。在此基于计荣森先生所采集的样本及一些收藏于中国地质博物馆未正式发表的化石,对中华沟鳞鱼进行了再研究,补充了其头部与躯甲的部分特征。与其他沟鳞鱼类相比,中华沟鳞鱼拥有以下一系列特征:较大的听上加厚区、颅顶甲长宽比1.4-1.6、较宽的眶窗(宽于颅顶甲的1/3)以及扇形的眶前凹等。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B. askinae 并非位于沟鳞鱼支系的最原始位置;中华沟鳞鱼与广东沟鳞鱼因同样拥有纤细的附肢近端(长宽比大于7)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单系。本研究中绝大部分的中国种类均位于同一支系上,该支系的共有衍征为其胸鳍感觉管从第一腹中片延伸至第二腹中片。此外,基于“深骨”平台数据的古生物地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沟鳞鱼类最早于艾菲尔期出现在华南与东冈瓦纳,并迅速地辐射并扩散至全球,最终于法门期在瑞亚克洋两岸表现出了高度的物种多样性。

    云南晚中新世一巨型竹鼠
    劳伦斯J.弗林, 李强, 吉学平, 王晓鸣
    2023, 61(4):  277-283.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710
    摘要 ( )   HTML ( )   PDF (7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昭通盆地水塘坝地点的褐煤沉积出产中新世末期脊椎动物化石。为增加小哺乳动物的样品,我们在2014年对出产化石的沉积物开展尝试性筛洗。通过筛洗,获得了4颗竹鼠的牙齿。这种竹鼠个体极大,远大于水塘坝已知的竹鼠,代表了一个新种。新种的臼齿尺寸明显大于所有已知的Miorhizomys 种类,臼齿高冠,齿沟内充填白垩质,不甚前后向压缩。新种在水塘坝的出现年代为6.2-6.7 Ma。这一发现显示,在约6 Ma现生属Rhizomys 在山西北部地区出现之前,已绝灭的Miorhizomys 就展现出了较高的多样性。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王伴月, 邱占祥
    2023, 61(4):  284-316.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927
    摘要 ( )   HTML ( )   PDF (1907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3年在甘肃临夏盆地牙沟附近的椒子沟组底部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13科17个属。这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群是中亚和东亚典型的渐新世组合。其中的14属(约为总数的82%)是亚洲渐新世所共有的,4个属(Ordolagus , Tataromys , Tsagonomys Bagacricetodon )和Eucricetodon 属的4个种的时代分布仅限于渐新世,Bagacricetodon 属限于晚渐新世,Glis Eomyodon 两属在晚渐新世时首次出现。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时代可能为晚渐新世,这与根据大哺乳动物化石得出的结论一致。与中亚和东亚地区其他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由于该动物群中具有两个原仅在始新世出现的属(Anatolechinos Gobiomys )和缺少较进步的属,其时代比内蒙古乌兰塔塔尔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稍早。这与现在对毛沟剖面的古地磁解释大致一致,即椒子沟组的下界可能与Chron C10r (~29 Ma)相当。牙沟动物群包含有大量喜欢干旱的zapodines, ctenodactylids, cricetids, lagomorphs和穴居的Tsaganomys 化石,而且产化石地层的岩性主要是由含有石膏的褐红色泥岩组成,这些都倾向于表明牙沟地区在晚渐新世时主要为半干旱的林地-灌木林地环境。在晚渐新世时,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共有4属小哺乳动物,而在亚洲和北美洲只共有一属动物,这表明在晚渐新世时,欧亚之间动物群的交流要比亚洲与北美之间的多,这可能与土尔盖海峡在晚渐新世时消失有关。

    江西武宁石笋蛋类恐龙蛋蛋窝的发现
    周明笑, 严允, 邱文江, 方开永, 朱旭峰, 王强, 汪筱林
    2023, 61(4):  317-325.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30519
    摘要 ( )   HTML ( )   PDF (1058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江西省武宁县发现的一恐龙蛋不完整蛋窝。基于以下特征将这一新发现归入石嘴湾珊瑚蛋(Coralloidoolithus shizuiwanensis ): 恐龙蛋化石近球形,在蛋窝中紧密不规则分布,蛋壳厚度2.76-2.97 mm; 水平生长线均匀分布于整个蛋壳,柱状层中段和外段发育大量次生壳单元。这一蛋窝代表了武宁县恐龙蛋化石的首次发现,也说明该区域产恐龙蛋地层时代应该为晚白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