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6-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新疆玛纳斯古近纪一新的鲤科鱼类
    苏德造
    2011, 49(2):  141-154. 
    摘要 ( )   PDF (48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新疆玛纳斯古近纪安集海河组发现的鲤科(Cyprinidae)一新属、种——刘氏天山鱼(Tianshanicus liui gen. et sp. nov.)。新属具有臀鳍分叉鳍条多于7根、体长形稍侧扁、口端位、下咽齿近锥形而齿尖前后略侧扁、背鳍和臀鳍均无硬棘、背鳍起点略在腹鳍起点之后以及尾鳍深分叉等特征,表明它应属于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 sensu Cavender & Coburn, 1992)。然而,它又具有额骨前宽后窄、顶骨长方形、膜质蝶耳骨很大、齿骨冠状突较低、鳃盖骨近长方形等特征而有别于本亚科中其他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却见诸于现生的胭脂鱼类Myxocyprinus中,这将对研究雅罗鱼的起源很有意义。根据鱼化石和哺乳化石的证据,认为含鱼层的时代为晚始新世。
    云南东部中三叠世始鳍龙类一新属种
    尚庆华,吴肖春,李淳
    2011, 49(2):  155-177. 
    摘要 ( )   PDF (9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一保存完整的骨骼(包括头骨、下颌和全部头后骨骼)建立了鳍龙类的一新属新种——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utidentatus gen. et sp. 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关岭组上段。新属种既具有肿肋龙类(包括Dactylosaurus,Anarosaurus, 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吻部两侧不收缩、眶前区域长于眶后区域、眼眶大于上颞孔等典型特征,同时又具有幻龙类(包括Simosaurus和nothosaurians)前颌和下颌前部犬齿型齿发育、上颌具1或2个犬齿型齿等典型特征。新种的额骨和顶骨均愈合,额骨两后外侧支的末端后延超过上颞孔前缘,轭骨和鳞骨相交将眶后骨排除于下颞孔之外,方轭骨发育,锁骨前外侧缘具一突起,3对荐肋以及最前部尾肋的外侧端均未见明显收缩。这些特征也多表现出肿肋龙类和幻龙类的混合特征。此外,新种还具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特征,包括前额骨和后额骨沿眼眶背缘相交,第3至第8对尾肋的长度超过荐肋,后肢末端发育异常膨大的爪趾骨。系统关系分析表明,滇东龙既不是肿肋龙类也不是幻龙类;它可能与由乌蒙龙、幻龙类和传统的肿肋龙类所构成的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为始鳍龙类基干类群。
    张氏格格翼龙(Gegepterus changae)新材料及其重要骨骼特征的补充和修订
    蒋顺兴,汪筱林 
    2011, 49(2):  172-184. 
    摘要 ( )   PDF (7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氏格格翼龙正型标本(IVPP V 11981)是产自辽西北票四合屯义县组下部的一件保存不完整的梳颌翼龙类化石材料。本文记述的新材料IVPP V 11972与正型标本产出于同一地点的相同层位,具有正型标本的3个独有特征,即泪骨前突位于鼻骨之上,额骨前部和侧部边缘处有广泛蚀痕以及颈椎具有高的神经脊且背部有瘤状膨胀,据此将其归入张氏格格翼龙。通过对新材料V 11972和进一步修理的正型标本的形态观察,对张氏格格翼龙的特征进行了补充,增加一个属征:鼻骨背腹向具有两个小孔。这一特征在正型标本中同样被观察到,但在其他翼龙中都没有出现,仅在飞龙中观察到一个孔和一个凹陷。同时补充了张氏格格翼龙的椎体和肩带等的一些特征,如背椎没有完全愈合,荐椎数量为3~4枚,尾椎约9枚;肱骨三角嵴不是十分发育,三角嵴颈及其与肩胛乌喙骨相关联的关节窝不发育;具有前端呈扇形的前耻骨,耻骨闭孔有小骨片覆盖等。依据格格翼龙新的特征,将其与我国发现的归于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的华夏翼龙(Cathaypterus)、环河翼龙(Huanhepterus)及鸢翼龙(Elanodactylus)进行了对比。依据齿槽处的纵向沟、牙齿分布密度以及吻端的长度比例等,认为格格翼龙和华夏翼龙有一定区别,但亲缘关系较近,同属梳颌翼龙亚科(Ctenochasmaniae),并建议将华夏翼龙的鼻眶前孔较小的属征修订为其吻端较长。格格翼龙的个体远小于环河翼龙,依据牙齿数量和排列的差异推测它们的捕食方式和食物类型存在明显的区别,应不属于同一亚科。新材料与鸢翼龙的明显区别主要在肱骨上,前者肱骨的肩胛骨关节窝不发育,而后者的这一结构明显。由于鸢翼龙没有保存头骨,它的分类位置不是十分确定,同时鸢翼龙具有许多梳颌翼龙类所不具有的特征,如第一翼指骨短于第二和第三翼指骨,掌骨较短等。
    四川自贡中侏罗世峨眉龙一新种
    江山,李飞,彭光照,叶勇
    2011, 49(2):  185-194. 
    摘要 ( )   PDF (6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产自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世峨眉龙属一新种——焦氏峨眉龙(Omeisaurus jiaoi sp. nov.)。新种为大型蜥脚类恐龙,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蜥脚类:前、中部背椎为典型的后凹型,后部背椎为双平型,背椎神经棘呈高大棒状,不分叉;尾椎为弱双凹型,第一尾椎不具扇形尾肋;第一脉弧短小且与第一尾椎关联;锁骨长大;肱骨和股骨细长而圆实;肱骨与股骨长度之比为0.83, 尺骨与肱骨长度之比为0.72, 胫骨与股骨长度之比为0.63。
    辽宁朝阳九佛堂组今鸟类(红山鸟科)一新属种
    李莉,王晶琦,侯世林
    2011, 49(2):  195-200. 
    摘要 ( )   PDF (18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辽宁朝阳原家洼九佛堂组发现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朝阳副红山鸟(Parahongshanornis chaoyangensis gen. et sp. nov. )。尽管缺失头骨,但其头后特征和红山鸟及一件属于红山鸟科的长腿鸟最为接近,具有该科的一些明显鉴定特征,如前肢相对后肢十分短小,“U冶字形的叉骨长明显大于宽等,因此可以归入红山鸟科。新鸟在以下特征上可与红山鸟及长腿鸟相区别,如叉骨支近端侧向压扁,联合处有一条深沟;胸骨末端有两对后凹陷,在龙骨突与侧突之间有短的后突;第II 指第1 指节相对更加短粗,第2 指节细长;耻骨具有膨大的耻骨脚等。新材料的发现为红山鸟类提供了新的解剖学特征,还为研究早期今鸟类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材料。
    内蒙古大庙晚中新世仓鼠科一新种
    张兆群,王李花,刘艳,刘丽萍
    2011, 49(2):  201-209. 
    摘要 ( )   PDF (19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中新世是古老仓鼠类型向现代属种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描述了产自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村附近DM02地点新发现的仓鼠科化石一新种,吴氏微仓鼠Nannocricetus wuae。该种臼齿低冠,齿尖呈尖锥形;m1的下前边尖呈单尖,具有向唇、舌两侧延伸的脊,无下中脊或极微弱;m2下前小脊很退化,下中脊有或无;M1前边尖窄,轻度二分;M3长大于宽。不同于被归入Cricetodontinae的Megacricetodon和Democricetodon, 新种显示出牙齿结构的简化,上臼齿无前尖刺、前中脊和内外侧的附尖,下臼齿无下前小脊刺和内外侧的附尖,上臼齿3个齿根,下臼齿2个齿根。新种在牙齿形态上与陕西蓝田灞河组发现的原始微仓鼠Nannocricetus primitivus和内蒙古二登图的蒙古微仓鼠N.mongolicus最为接近,前者的m1下前边尖完全单尖,下前边尖与后面齿尖的连接完全缺失或极微弱,上下臼齿的中脊(下中脊)在部分标本上存在。这3个种皆为中国北部的地方类群,显示出明显的演化趋势:m1下前边尖的二分,M2/m2中脊(下中脊)的退化和前小脊(下前小脊)的发育。根据形态特征推测吴氏微仓鼠可能起源于众古仓鼠(Democricetodon), 并在中国渐进演化出原始微仓鼠和蒙古微仓鼠。依据吴氏微仓鼠的进化水平,参照已有的化石记录,并结合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推测该地点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最早期。
    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三趾马化石及其意义
    庞丽波
    2011, 49(2):  210-222. 
    摘要 ( )   PDF (30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地层中的三趾马属化石,分别归入两个种。下部层位的材料因吻部间颌突较高、犬齿粗壮并在其内侧前后缘形成嵴和沟、下颊齿齿冠较低、双叶较圆以及外中谷很深等特征而归入意外(笨重)三趾马(Hipparion (Baryhipparion) insperatum Qiu et al., 1987), 其古地磁年龄为4.34 Ma; 上部层位的标本因下颊齿高冠、双叶贺风型、外中谷宽浅以及下马刺发育等特征而归入黄河(近)三趾马(H.(Plesiohipparion) huangheense Qiu et al., 1987), 其年龄约为3.9 Ma。在此之前,这两种三趾马的分布局限,仅发现于山西榆社和陕西蒲城的上新世地层,高特格新材料的发现增加了人们对于其地理和地史分布以及特征演化的了解。此外,还对高特格颊齿标本进行了连续横切,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H. insperatum的双叶一直较圆,下后尖逐渐大于下后附尖,但外中谷形态并不随磨蚀加深而有大的改变;H. huangheense的双叶稳定、贺风型,外中谷内端随着磨蚀的加深变得宽圆,下马刺渐弱而下反马刺逐渐显现,下内尖逐渐变得圆钝,其后的凹也逐渐变小。高特格地点相对较低齿冠的H. insperatum向极高齿冠的H. huangheense的转变,指示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在上新世逐步干旱化和草原化的过程。
    记临夏盆地维氏大唇犀一牙齿异常个体
    陈少坤,邓涛,何文,陈善勤
    2011, 49(2):  223-228. 
    摘要 ( )   PDF (1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夏盆地已知的大唇犀(Chilotherium属)共有3种,C. primigenius, C. anderssoni和C. wimani。其中,C. wimani是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类,在临夏盆地的柳树组中部和上部的各个化石地点均有出土,时代为晚中新世中期。该种下颌主要特征表现在联合部强烈地横向扩展和i2巨大且内刃上翻。本文所述标本为一件带畸形牙齿的C. wimani亚成年下颌,年龄约9岁,个体中等大小,其特征与C. anderssoni相差较大,而与C. wimani完全一致。其畸形之处表现在左、右两侧的p4为异常状态,并且在左侧还保留有dp4。左p4前后内外倒转,且下三角座仅为一锥形牙尖形态;右p4不仅内外反转,而且下三角座完全退失。这件标本从病因来看,左dp4的滞留很可能是左p4牙胚的不正常发育造成的,而左、右p4的畸形生长很可能是生物体遗传因素和营养不良共同造成的。C. wimani的数量庞大,种间和种内竞争都很激烈。牙齿的畸形影响了上下牙的咬合状况,在环境恶劣、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功能劣势是致命的。
    甘肃董湾晚新近纪地层及中新统/上新统界线
    刘丽萍,郑绍华,张兆群,王李花
    2011, 49(2):  229-240. 
    摘要 ( )   PDF (18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地磁测年表明,甘肃董湾晚新近纪剖面代表了7.3~3.5 Ma间的连续风成古土壤堆积。在74.8 m厚的剖面上,发现了小哺乳动物化石层位40个,共产出小哺乳动物39种。根据小哺乳动物组合特点,董湾剖面可以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I+II带为晚中新世晚期,相当于保德期;III+IV带为上新世早期,相当于榆社期早期。中新统/上新统界线(5.33 Ma)位于剖面距顶部35.5 m处,比以鼢鼠Mesosiphneus最早出现为标志的生物地层III带的底界低2 m。由于榆社阶底界直接对应于中新统/上新统界线,该剖面因其良好的地层和生物条件可被推荐为榆社阶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
    大熊猫颅内腔的演化
    董为,张觉非
    2011, 49(2):  241-252. 
    摘要 ( )   PDF (37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比较了早更新世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crota)、晚更新世大熊猫巴氏种(A. baconi)、现生大熊猫(A. melanoleuca)和北极熊(Ursus maritimus)的虚拟三维颅内模。大熊猫脑窝内模的形态在小种、巴氏种和现生种之间大致相似,而与北极熊区分明显。大熊猫的脑窝内模容积从小种到巴氏种呈增大趋势,但从巴氏种到现生种呈减小趋势。大熊猫的大脑沟回在脑窝内模上留下的印痕非常明显,并从小种经巴氏种到现生种则呈稳定增长趋势。相反,北极熊的大脑沟回在脑窝内模上留下的印痕不明显,而血管印痕在脑窝枕区的两侧很明显。嗅球窝内模腹部的纵沟在大熊猫小种发育,在巴氏种较弱,在大熊猫现生种几乎不存在,而在北极熊较发育。大熊猫的脑量商在小种、巴氏种和现生种之间差别不大,但大熊猫的脑量商明显大于北极熊。大熊猫的副鼻窦在小种、巴氏种和现生种之间的差别不大,但与北极熊差别较大。大熊猫的额窦很长、较高、背侧脊形,而北极熊的额窦长度相对较短、高度较低、宽度稍大、背侧平缓。大熊猫的上颌窦较宽,而北极熊的则较窄。大熊猫的蝶窦很小,而北极熊的则较大,覆盖在脑腔前侧。大熊猫这3个不同时期的种与北极熊在颅内腔上这些明显的差异支持将大熊猫从熊科中独立出来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