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3-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短吻贫齿龙( 双孔亚纲:海龙目) 的新材料及补充研究
    赵丽君,佐藤环,刘俊,李淳,吴肖春
    2010, 48(1):  1-10. 
    摘要 ( )   PDF (40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产自贵州关岭法郎组瓦窑段(上三叠统) 短吻贫齿龙一新材料。新标本头后骨骼十分完整,使我们对该海龙的全身骨骼形态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尤其是澄清了其肩带及前、后肢的解剖学特征。短吻贫齿龙牙齿稀少且局限于上、下颌的前端,以及末端指/ 趾骨(爪)扁平等性状表明,该种不是纯粹的肉食动物。依据新材料,短吻贫齿龙在局部形态上存在个体变异,并确认后肢趾趾式(2-3-4-5-5)可作为该海龙的特征之一。
    中国上白垩统窃蛋龙科一新属种(兽脚类:窃蛋龙类)
    徐星,韩凤禄
    2010, 48(1):  11-18. 
    摘要 ( )   PDF (2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可能发现于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中一件标本报道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斑嵴龙。新标本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属种的特征:由前颌骨和鼻骨形成的脊冠具有阶梯状的后端,表面有两个纵向的沟槽和许多倾斜的条痕;外鼻孔延长,其后侧与眶骨相近;翼骨腭骨支背缘有一深窝;齿骨后背缘有纵向沟槽;上隅骨前背缘有小结节。斑嵴龙腭部和下颌的一些特征不同于窃蛋龙科的其他属种,但近似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这些特征表明斑嵴龙代表窃蛋龙科中相对原始的一个属种。这一系统发育假说得到了定量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斑嵴龙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晚白垩世窃蛋龙科的分异度,而且为这一类群的特征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中国河南晚白垩世地层一枚可能属于重爪龙亚科(兽脚亚目:棘龙科)的牙齿化石
    洪大卫,徐星,王德友
    2010, 48(1):  19-26. 
    摘要 ( )   PDF (1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河南省晚白垩世中段地层马家村组发现了一枚大型兽脚龙类牙齿。该牙牙体长,呈圆锥状,横断面卵圆形,沿长轴微向后缘弯曲,前后缘均有大量锯齿状突起,这些特征显示其很可能是重爪龙类牙齿。这可能代表了重爪龙类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该类恐龙在晚白垩世地层中的首现,由此表明重爪龙类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较之前研究观点更为广泛。综合棘龙科的化石形态学以及推知的生态学证据看,较之其他兽脚类,棘龙类化石记录很少,很可能意味该类动物数量确实稀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其过分特化的身体形态。
    江苏泗洪早中新世下草湾组仓鼠科化石
    邱铸鼎
    2010, 48(1):  27-47. 
    摘要 ( )   PDF (18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描述上世纪80年代在江苏泗洪早中新世下草湾组采集的5属5种仓鼠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新属和4新种,即Eumyarioninae亚科的Alloeumyarion sihongensis gen. et sp. nov., Cricetodontinae亚科的Cricetodon wanhei sp. nov., Copemyinae亚科的Primus pusillus sp. nov.和Democricetodon suensis sp. nov., 以及Megacricetodontinae亚科的Megacricetodon sinensis Qiu et al., 1981。Cricetodon, Democricetodon和Megacricetodon属常见于早、中新世地层,并有较广泛的地理分布;Primus属仅发现于印度次大陆下中新统;新属Alloeumyarion可能与Eumyarion属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泗洪发现的仓鼠是该哺乳动物群中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一类啮齿动物。泗洪地点位于现代东洋界与古北界的过渡地带,这一化石组合的出现为我国中新世哺乳动物地理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证据。根据仓鼠类化石的研究,下草湾组的时代很可能属于早中新世晚期,或者是中国陆相哺乳动物时代的山旺期,大体相当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时代的奥尔良期或MN4带的时代。这些新属和新种的特征如下:异美鼠(新属) (Alloeumyarion gen. nov): 美鼠亚科中个体中等者。牙齿低冠;齿尖中度鼓胀、趋于脊形。上臼齿三根,内谷前指向,原脊和后脊近横向平行排列,无前尖后刺;M1前叶前后向伸长,前边尖简单,有宽大的后边谷,但无前脊刺;M2的原脊稍前指向,舌侧与原尖前边连接;M3的后部明显退化。下臼齿双根,下外谷横向、近对称;m1下前边尖简单,下前脊单一,下原尖和下次尖的后臂不很发育;m2无下次尖后臂。万合古仓鼠(新种) (Cricetodon wanhei sp. nov.): 个体中等大小。M1和M2四齿根,在早期磨蚀的牙齿中有清楚的后边谷,但外脊发育弱;M1的前边尖简单或略微分开;M2前边脊舌侧支模糊;M3冠面近圆形,多数牙齿的内谷为连接原尖和次尖的脊封闭,时见原脊后刺;m1具双下后脊和短的下中脊;m3与m2等长或比m2稍大,具短的下前边脊舌侧支。细先鼠(新种) (Primus pusillus sp. nov.): 个体小。M1的前叶前后向较短,前边尖和前边脊弱,原脊略后指与原尖后臂连接,后脊稍前指与次尖前臂相连;m1具较宽且呈刀形的前边尖,下次脊前指向。苏众古仓鼠(新种) (Democricetodon suensis sp. nov.): 个体中等大小,颊齿低冠,齿尖和齿脊较弱,臼齿中脊的长度一般在中长至长之间,上臼齿的双原脊不甚发育。M1的前边尖简单而窄,原尖前臂和原脊II间常有一脊相连;M2的后脊横向或稍前向;M2和M3多具“轴脊”(“axioloph”); m1的下前边尖单一而窄小;多数m1和m2有下外中脊;m3的下中脊通常显著。
    内蒙古宝格达乌拉晚中新世副竹鼠化石
    李强
    2010, 48(1):  48-62. 
    摘要 ( )   PDF (1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1996-2007年间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组采集的副竹鼠化石。材料包括下颌骨1件、牙齿14枚和肢骨4件,分别采自该组的2个地点。根据标本较大的尺寸、形态特征,以及颊齿的釉质曲线高度,宝格达乌拉材料被归入三趾马层副竹鼠Pararhizomys hipparionumTeilhard de Chardin & Young, 1931。Pararhizomys是一类具高冠、脊形和冠面构造简单颊齿的啮齿动物。该属目前发现的化石地点少,材料也不多,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周缘,其地史分布为晚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中期。与鼢鼠类(siphneids)和鼠平类(arvicolids)一样,Pararhizomys属的颊齿有由低冠到高冠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牙齿侧面釉质曲线(dentine tract)由平直、远离内外两侧谷底到起伏、接近甚至超过内外两侧谷底。为方便比较,本文为釉质曲线的高度设立“H”指数,即从每侧最深谷的谷底和釉质曲线的最高处取平行于冠面的平行线,此两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H值越大,表明齿冠越低,反之则齿冠越高。尽管目前发现的副竹鼠标本不多,但似乎可以看到从早期到晚期,其颊齿的个体有从小变大,釉质曲线高度H值逐渐减小,即齿冠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Pararhizomys的牙齿形态多少与竹鼠类的低冠竹鼠Brachyrhizomys和竹鼠属Rhizomys及拟速掘鼠属Tachyoryctoides有相似之处,故常被与Brachyrhizomys和Rhizomys一起归入竹鼠科(Rhizomyidae), 但该属的牙齿不具中脊和下中脊,褶沟少,一般为2-3个,与上述三属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对下门齿所作的切片观察也表明,Pararhizomys的釉质层结构与Brachyrhizomys, Rhizomys和Tachyoryctoides者相差甚远,其内层(PI)明显增厚,釉柱和釉柱间质(IPM)的排列方式存在明显差别。颊齿的冠高、冠面形态,以及下门齿的釉质层结构,似乎都表明了Pararhizomys属不大可能归入竹鼠科或速掘鼠科(Tachyorictoididae)。而下门齿釉质层切片显示了Brachyrhizomys与Rhizomys有着高度相似的釉质结构,进一步证明了两者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上,Pararhizomys与Tachyoryctoides属只发现于古北区,伴生的哺乳动物显示了其可能适应偏冷、干旱的草原环境,而Brachyrhizomys和Rhizomys主要局限于东洋区,共生的哺乳动物多能适应温暖、湿润的树林环境。
    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中更新世野兔一新种
    王薇,张云翔,李永项,弓虎军
    2010, 48(1):  63-70. 
    摘要 ( )   PDF (29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山羊寨附近中更新世洞穴堆积中发现一种小型野兔化石:秦皇岛兔Lepus qinhuangdaoensis sp. nov., 该种以其个体小、p3后外褶沟深达内侧齿缘或贯穿整个齿冠面、部分标本p3具有釉岛及前内褶沟等特征区别于其他已知种。它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体形最小的野兔。
    记新疆吐鲁番盆地椭圆形蛋类一新种
    张蜀康,王强
    2010, 48(1):  71-75. 
    摘要 ( )   PDF (24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记述的两件标本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于20 世纪60 年代在吐鲁番盆地发现的,产出地点是十三间房火车站以南约48 km 处的上白垩统苏巴什组的第5 层(翟人杰等,1978)。这些标本经赵资奎(1979)初步研究,被认为是椭圆形蛋属的一个新类型,但一直没有正式描述。现对此标本进行描述和比较,可为椭圆形蛋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资料。
    山西垣曲原蹄犀(犀科,奇蹄目,哺乳纲)化石
    黄学诗
    2010, 48(1):  76-78. 
    摘要 ( )   PDF (7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石坡是垣曲盆地近年来新发现的化石点,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多数已被报道(黄学诗等,1999; Zhang et al., 2001; 刘丽萍、黄学诗,2002; 黄学诗、王景文,2002; Dawson et al., 2003; 黄学诗,2004),本文仅对其中的奇蹄目原蹄犀类化石予以简单记述,它的发现为垣曲盆地始新世动物群增加了新成员。
    内蒙古下渐新统梳趾鼠类一新属
    王伴月
    2010, 48(1):  79-83. 
    摘要 ( )   PDF (20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8-1989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给水部队联合考察队在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塔塔尔地区的红层进行考察时,在克克阿木地点的下部红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并称该动物群为克克阿木哺乳动物群(王伴月、王培玉,1991)。其中,有几件小哺乳动物化石可能代表梳趾鼠类一新属、种。现给予描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