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4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9-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云南昭通早泥盆世肉鳍鱼类一新属
    卢 静 , 朱 敏
    2008, 46(3):  161-170. 
    摘要 ( )   PDF (15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产于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基干肺鱼形动物一新属、新种——多孔弓鱼(Arquatichthys porosus gen. et sp. nov.)。新材料包括一件较为完整的下颌和鳞片若干。与基干肺鱼形动物相近的特征有:第四下齿骨水平凹线呈“L”形;下颌表面可见许多不规则排列的感觉管开孔;具三块冠状骨;冠状骨侧部为宽阔的小齿带;侧联合齿骨附着区较小;颌收肌窝大;菱形鳞片具明显的前腹突。鉴别特征包括下颌背缘明显隆起,以及后缘具加长的被覆压区。多孔弓鱼的发现为探讨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在早期肉鳍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框架下讨论了鳞片的特征演化序列。
    云南中三叠世豆齿龙类(爬行纲:楯齿龙目)一新属
    赵丽君 , 李 淳 , 刘 俊 , 何 涛
    2008, 46(3):  171-177. 
    摘要 ( )   PDF (16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已知的楯齿龙目(Placodontia)化石仅见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区,其中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产自关岭地区的法郎组瓦窑段,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楯齿龙亚目(Placodontoidea)产自盘县的关岭组II段,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本文记述的豆齿龙类新属种——康氏雕甲龟龙(Glyphoderma kangi gen. et sp. nov.)产于云南富源的法郎组竹杆坡段,属中三叠世拉丁期。 正型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编号:M 8729),其头骨高度愈合,代表一个完全成年之个体,根据以下特征明显区别于我国的Psephochelys和欧洲的Psephoderma:1)头骨枕部具3枚大型的锥状鳞;2)背甲甲片结构更为复杂,具明显的放射状沟/脊结构。到目前为止,康氏雕甲龟龙是龟龙科(Placochelyidae)中惟一的中三叠世属种,该科的其他成员全部发现于上三叠统。
    辽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尾羽龙类一新属
    何  涛 , 汪筱林 , 周忠和
    2008, 46(3):  178-189. 
    摘要 ( )   PDF (18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一件采白辽西热河群九佛堂组一新的窃蛋龙类:义县似尾羽龙(Similicaudipteryx yixianensisi gen. et sp. nov.), 并依据其和尾羽龙属的相似特征,及其匕首状的尾综骨,肠骨、蹠骨和脚趾的形态等将其归入窃蛋龙类的尾羽龙科,但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也不同于该科已建立的尾羽龙属,如尾综骨的形态和较大的个体等。该化石具有许多典型的窃蛋龙类的特征,如短尾、较短的前肢等,有别于其他窃蛋龙类的特征还包括耻骨和肠骨的长度比为1.46,背椎上发育2个大而深的椎体下突、背椎侧部具孔等。义县似尾羽龙是又一类具有真正尾综骨的恐龙,表明尾综骨这一曾经被认为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可能是在恐龙中独自演化的。它具有一些进步的特征如具尾综骨等,但同时也具有一些原始的特征如5个愈合的荐椎,耻骨联合长,表明在窃蛋龙类中存在着特征的镶嵌进化现象。似尾羽龙与驰龙类、其他窃蛋龙类等恐龙一样,脚趾并没有对握,已有的证据说明完全的对握目前还只是出现于鸟类中。根据其短尾、中部收缩的趾骨和灵巧的身体等都表明它是一类适于快速奔跑的动物。目前为止,已知的尾羽龙类化石均发现于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段),距今约125 Ma。新标本发现于义县西二虎桥地点,属于九佛堂组,距今约120 Ma,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九佛堂组发现的惟一一件尾羽龙类化石,对研究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演化和热河生物群恐龙组合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貘类化石(奇蹄目、貘科)一新种
    邓 涛 , 何 文 , 陈善勤
    2008, 46(3):  190-209. 
    摘要 ( )   PDF (18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 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东亚晚中新世缺少貘科化石的材料,和政貘的发现对中国第四纪貘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中中新世起源于欧洲的真貘在晚中新世时期已扩散至东亚。貘类通常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但和政貘在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这类动物也能够生活于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生物地层序列与环境
    李 强 , 郑绍华 , 蔡保全
    2008, 46(3):  210-232. 
    摘要 ( )   PDF (1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总结了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生物地层,讨论了12个剖面含哺乳动物化石层位的相互关系,以稻地老窝沟剖面的地层顺序为基础排列出约3.7~2.6 Ma时段内的9个代表性的生物地层单位。哺乳动物以Paenelimnoecus chinensis、Lunanosorex cf.L.lii、Trischizolagus、Pliopentalagus nihewanicus、Ungaromys、Mimomys sp.、Chardina truncatus、Mesosiphneus praetingi、M.paratingi、Pliosiphneus lyratus、Pseudomeriones complicidens、Castor anderssoni、Huaxiamys downsi、Chardinomys yusheensis、C.nihowanicus、Hipparion houfenense和Gazella blacki组合为特征。动物群在时代上与榆社麻则沟动物组合、静乐红土动物群、灵台雷家河剖面V带及任家沟静乐红粘土动物组合、宁县水磨沟动物组合、游河动物群及沂南棋盘山洞穴动物组合相当。动物群所反映的是温带草原为主、间有树林和干草原的稀树草原环境。
    安徽淮南大居山早更新世猪化石
    董 为
    2008, 46(3):  233-246. 
    摘要 ( )   PDF (16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记述了西裂隙动物群中的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并对李氏野猪的地理与地层分布进行了综述,对李氏野猪与其近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李氏野猪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江南,最早出现在下更新统下部,最晚可延续到上更新统底部。李氏野猪与早更新世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裴氏猪(S.peii)、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分布在欧洲和中东的斯氏猪(S.strozzii)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地理亚种或仅仅是形态种,晚更新世以后分布于欧亚大陆的野猪(S.scrofa)是它们的直接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