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脊椎动物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5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3-15
    古脊椎动物学报
    陕西蓝田灞河组晚中新世Gazella羚羊的形态特征与分类
    张兆群, 杨 睿
    2016, 54(1):  1-20. 
    摘要 ( )   PDF (27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azella羚羊是“三趾马动物群”中常见成员,在晚中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演化速率相对较快,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及生态指示意义,但在我国尚未有保德期之前的化石报道。本文研究的化石发现于陕西蓝田灞河组中部,磁性地层学资料显示其年代为晚中新世灞河期。化石标本包括了5个近乎完整的头骨、下颌以及颅后骨骼。根据发现的标本装架起第一个完整的Gazella羚羊骨架。形态对比与测量数据表明,蓝田标本与巴基斯坦西瓦里克发现的Gazella lydekkeri非常相近,而不同于欧洲晚中新世常见的Gazella各种以及我国发现的种类。从肢骨的形态分析与测量比例数据来看,Gazella cf. G. lydekkeri适合快速奔跑运动,可能生活在相对开阔的环境中,与灞河期动物群的生态类型以及与灞河组沉积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所指示的相对干旱、半干旱的开阔草原环境相一致。
    内蒙古敖尔班地区早中新世犬熊类的新记录
    王晓鸣,王洪江,江左其杲 
    2016, 54(1):  21-35. 
    摘要 ( )   PDF (70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犬熊科(Amphicyonidae)的4个亚科(Amphicyoninae,Daphoeninae, Haplocyoninae和Temnocyoninae)中,Haplocyoninae (简齿犬熊亚科)和Temnocyoninae  (剪切犬熊亚科)是两类比较特殊的、高度食肉化的姊妹群。Haplocyoninae仅出现在欧洲的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而Temnocyoninae则局限在北美的早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目前亚洲虽还没有记录,但新近纪的亚洲无疑是欧洲与北美之间迁徙途中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记录的新材料既是意外发现又是意料之中。2015年我们在内蒙古中部早中新世敖尔班组下红层中首次发现一枚犬熊类的左上第一臼齿。这颗臼齿虽然零星,但非常特征,属Haplocyoninae或Temnocyoninae无疑,值得记述。该牙齿由于中间的收缩及原尖周边齿带的变宽而具有明显的哑铃型轮廓。另外其原尖上的前、后脊也几乎消失,形成一种原尖缩小而且孤立的形态。上述特征与欧洲早中新世的Haplocyonoides mordax (咬合似简齿犬熊)似乎最接近,但由于材料稀少敖尔班犬熊类与北美的Temnocyon percussor更为接近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上述判断正确的话,新发现的Haplocyonoides则是目前发现的少数几例早中新世从欧洲迁移到亚洲的种类之一。这一支系在亚洲有可能延续到中中新世的Gobicyon (戈壁犬熊)。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晚渐新世睡鼠再研究
    吴文裕,孟  津,叶  捷,倪喜军,毕顺东
    2016, 54(1):  36-50. 
    摘要 ( )   PDF (19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氏似日本睡鼠Gliruloides zhoui是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晚渐新世铁尔斯哈巴合哺乳动物组合I带的一个化石新属种。新属似日本睡鼠Gliruloides的属征为:中等大小;颊齿咀嚼面凹;上、下颊齿通常具9条主要横脊,有时具次级附脊;上颊齿的前边附脊和后边附脊以及下颊齿的下前边附脊和下后边附脊都很发育,几乎占据了其所在齿谷的整个长度。上颊齿的横脊唇端趋于游离。M1和M2具V形或窄U形三角座,内脊不完整或近于完整,前中央脊不与内脊相连。下颊齿的下内脊通常不连续;下臼齿的下前边脊在唇端稍向后弯,但不与原尖相连。p4, m1-m3, P4, M1-M3的齿根数分别为2, 2, 3, 3。新属与Glirulus在形态上相似,但Glirulus的上颊齿的三角座均为宽U型,具有完整的内脊,前中央脊通常与内脊相交,横脊唇端通常不游离。新属与Vasseuromys属的最主要形态差异在于上颊齿具有很发育的前边附脊和后边附脊,而后者上颊齿的前边附脊和后边附脊通常缺失或很不发育。归入该属的种还有土耳其早中新世的Vasseuromysduplex和Vasseuromys aff. V. duplex。土耳其Thrace早渐新世的Glis guerbuezi很可能是Gliruloides和Glirulus的共同祖先类型。Gliruloides可能生活于温湿的生态环境。 
    雌性偏好促进象型类的性别异时进化
    王世骐,邓  涛
    2016, 54(1):  51-66. 
    摘要 ( )   PDF (3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双型的特征通常被认为产生于种内争夺交配优先权的斗争。例如,现生和化石的雄性长鼻类动物具有较大的体型和较粗壮的上门齿。本研究阐释了如下现象:化石象型类动物(Elephantiformes, 长鼻类的主要类群)一些性双型特征与其进化历史具有相关性,而与性别竞争并非直接相关。在中新世的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和狭齿嵌齿象(Gomphotherium angustidens)中,雄性比雌性倾向于具有进化中更进步的特征,如同雄性在进化中领先雌性一步。这种现象可能与雌性偏好的机制相耦合。在象型类动物进化的早期(繁荣期),性别选择压促使雄性比雌性产生更加显著的进步特征;然而,在它们进化的晚期(衰退期),性别选择压似乎减弱,性别的异时进化也减少。这种新的发现或许在大型有蹄类的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那些繁荣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显著,如鹿科和牛科;而衰落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不显著。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一新鸭嘴龙超科恐龙
    续世朝,尤海鲁,王嘉玮,王锁柱,伊  剑, 贾  磊
    2016, 54(1):  67-78. 
    摘要 ( )   PDF (10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述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灰泉堡组发现的一鸭嘴龙超科恐龙新属种:天镇大同龙Datonglong tianzhenensis gen. et sp. nov.。标本为一保存较完好的右侧齿骨并带牙齿。与其他鸭嘴龙超科恐龙不同,大同龙每个齿槽有两个功能齿,而且舌面齿冠上嵴的发育也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主嵴向远中方向偏移;次嵴发育;无其他附嵴;主嵴上半段略后弯)。对比研究发现,在较进步的非鸭嘴龙科鸭嘴龙超科类群中齿骨和牙齿的演化过程复杂,许多鸭嘴龙科的特征在这些类群中时而出现,如:巴克龙Bactrosaurus齿冠具有较大的高/宽比;吉尔摩龙Gilmoreosaurus齿冠上只有一个主嵴和纤弱的附嵴;张衡龙Zhanghenglong齿冠上主嵴中置;南宁龙Nanningosaurus下颌冠状突前倾;大同龙Datonglong每个齿槽有两个功能齿。这表明为了获得更有效的牙齿咀嚼方式,在鸭嘴龙科起源前它的姐妹群们曾进行过多种尝试;这也告诫我们受大量趋同演化的影响要厘清这些类群间的关系并非易事。